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虬髯客傳( 杜光庭)

虬髯客傳 杜 光 庭

隋煬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楊素守西京。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也,奢貴自奉,禮異人臣。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侍婢羅列,頗僭於上,末年益甚,無復知所負荷、有扶危持顛之心。

一日,衛公李靖以布衣來謁,獻奇策,素亦踞見之。靖前揖曰:「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以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素斂容而起,與語大悅,收其策而退。
當靖之騁辯也,一妓有殊色,執紅拂立於前,獨目靖。靖既去,而執拂妓臨軒,指吏問曰:「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吏具以對,妓頷而去。

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聞叩門而聲低者,靖起問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靖問:「誰?」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靖遽延入。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面華衣而拜。靖驚,答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靖曰:「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 曰:「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靖不自意獲之,愈喜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屨。既數日,聞追訪之聲,意亦非峻,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將歸太原。

行次靈石旅舍,既設床,爐中烹肉且熟,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虬,乘蹇驢而來,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敧臥,看張氏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馬。張熟視其面,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示,令勿怒。急急梳頭畢,斂衽前問其姓。臥客答曰:「姓張。」對曰:「妾亦姓張,合是妹。」 遽拜之。問:「第幾?」曰:「第三。」問:「妹第幾?」曰:「最長。」遂喜曰:「今日多幸,遇一妹。」張氏遙呼曰:「李郎且來拜三兄!」靖驟拜之,遂環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計已熟矣。」客曰:「飢甚!」靖出市胡餅。客抽匕首,切肉共食。食竟,餘肉亂切送驢前食之,甚速。客曰:「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斯異人。」曰:「靖雖貧,亦有心者焉。他人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曰:「然則將何之?」曰:「將避地太原耳。」 曰:「然,吾故謂非君所能致也。」曰:「有酒乎?」曰:「主人西則酒肆也。」靖取酒一斗,酒既巡,客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靖曰:「不敢。 」於是開革囊,取一人頭並心肝,卻收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吾憾釋矣。」又曰:「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亦知太原有異人乎?」曰:「嘗見一人,愚謂之真人也。其餘,將相而已。」曰:「何姓?」曰:「靖之同姓。」曰:「年幾?」曰:「近二十。」曰:「今何為?」曰:「州將之愛子也。」曰:「似矣,亦須見之,李郎能致吾一見否?」曰:「靖之友劉文靜者與之狎,因文靜見之可也。兄欲何為?」曰:「望氣者言太原有奇氣,使吾訪之。李郎明發,何日到太原?」靖計之。曰:「某日當到。」曰:「達之明日,方曙,候我於汾陽橋。」言訖,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遠。公與張氏且驚懼,久之,曰:「烈士不欺人,固無畏。」促鞭而行。

及期,入太原候之,相見大喜,偕詣劉氏,詐謂文靜曰:「有善相者思見郎君,請迎之。」文靜素奇其人,一旦聞有客善相,遽致酒延焉。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虬髯默居坐末,見之心死。飲數巡,起招靖曰:「真天子也。」靖以告劉,劉益喜,自負。既出,而虬髯曰:「吾得十八九矣,然須道兄見之。李郎宜與一妹復入京,某日午時,訪我於馬行東酒樓下。下有此驢及一瘦騾,即我與道兄俱在其上矣,到即登焉。」又別而去,公與張氏復應之。及期訪焉,即見二乘。攬衣登樓,虯髯與一道士方對飲,見靖驚喜,召坐環飲。十數巡。曰:「樓下櫃中有錢十萬,擇一深隱處,駐一妹畢,某日復會我於汾陽橋。

如期至,道士與虬髯已先坐矣。俱謁文靜。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道士對弈,虯髯與靖旁侍焉。俄而文皇來,精采驚人,長揖就坐,神清氣朗,滿坐風生,顧盼暐如也。道士一見慘然,斂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奇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請去,既出,謂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也,他方可圖,勉之;勿以為念!」因共入京。虬髯曰:「計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與一妹同詣某坊曲小宅相訪。李郎相從,一妹懸然如磐,欲令新婦袛謁,兼議從容,無前卻也。」言畢,吁嗟而去。

靖策馬遄征,即到京,遂與張氏同往,乃一小板門,叩之,有應者拜曰:「三郎令候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門,門益壯麗,婢四十人羅列庭前,奴二十人引靖入東廳。廳之陳設,窮極珍異,箱中妝奩冠鏡首飾之盛,非人間之物。巾櫛妝飾畢,請更衣,衣又珍奇。既畢,傳云:「三郎來!」乃虬髯紗帽裼裘而來,有龍虎之姿,相見歡然。催其妻出拜,蓋亦天人也。遂延中堂,陳設盤筵之盛,雖王公家不侔也。四人對饌訖,陳女樂二十人,列奏於前。飲食妓樂,若從天降,非人間之曲度,食畢,行酒。家人自東堂舁出二十床,各以錦繡帕覆之,既陳,盡去其帕,乃文簿鎖匙耳。虬髯謂曰:「此盡是寶貨泉貝之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何者?某本欲於此世界求事,或當龍戰三二十載,建少功業。今既有主,住亦何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內,即當太平。李郎以英特之才,輔清平之主,竭心盡善,必極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而貴,榮極軒裳。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榮一妹。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吟雲萃,固非偶然也。將余之贈,以佐真主,贊功業。勉之哉!此後十餘年,當東南數千里外有異事,是吾得志之秋也。一妹與李郎可瀝酒東南相賀。」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訖,與其妻從一奴戎裝乘馬而去;數步,遂不復見。

靖據其宅,遂為豪家,得以助文皇締構之資,遂匡天下。

貞觀十年,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扶餘國,殺其主自立。國已定矣。」靖心知虬髯得事也,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瀝酒東南祝拜之。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我皇家垂福萬葉,豈虛然哉!」或曰:「衛公之兵法,半是虬髯所傳也。」

隋唐書法一覽

隋唐書法一覽

隋唐三百餘年,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重要時期。中國書法到東漢後期已成為欣賞藝術,此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書家的創作實踐及王羲之父子的遺規,衣缽相傳,對我國隋唐書法藝術的發展起了重大的影響。由於有這樣的時代背景,到隋及唐初,書法藝術呈現出顛峰狀態。下啟宋元明清,眾多的書家,莫不取法於唐人。而隋代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卻是一個關鍵時刻。唐代書風上乘隋代,將楷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唐朝楷書與南北朝楷書有明顯的區別,南北朝碑帖中別體較多,唐代楷書除了在文字上規範嚴謹之外,在書寫上嚴謹端麗,典雅大方。
  
隋代書法
      
隋代的書法,上乘南北朝,下啟唐代,書風巧整兼力,不離規矩,兼有東晉南朝書法的疏放妍妙,北朝書法的方整遒勁。初唐大家的風範規模,在此已經初步形成,二王的書風開始盛行。著名的書法家有丁道護、史陵與智永。墨跡則有千字文與寫經,《龍藏寺碑》、《啟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顯示了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   

智永, 陳、隋間的書法家。晉王羲之的後裔。名法極,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繼承祖法,書藝精湛。所書《真草千字文》有墨跡本和刻本。
  
丁道護(生卒年不詳),隋文帝(581-604在位)時人。官至襄州祭酒從事。宋陳思《書小史》稱其「善正書」。《啟法寺碑》為其代表作。

隋代的書法以碑刻為大宗,隋碑刻包括:碑碣、墓誌、造像記和刻經。其中以墓誌、造像記為多。《寰宇訪碑記》所載有百種。隋代的書法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平正和美一路。從二王出來,以智永、丁道護為代表,下開虞世南、殷令名。
第二,峻嚴方飭一路。從北碑出來,以《董美人》 、《蘇慈》為代表,下開歐陽詢父子。
第三,渾厚圓勁一路。從北齊《泰山金剛經》、《文書經碑》、《雋敬碑陰》出來,以《曹植廟碑》、《張仇禹生造像》為代表,下開顏真卿。
第四,秀朗細挺一路。從北齊出來,由於運筆細挺,另成一種境界,以《龍藏寺碑》為代表。
  
唐代書法   

在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後的又一高峰,此時,在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真書、草書的影響最甚。真書的書家大多脫胎於王羲之,但又兼魏晉以來的墨跡與碑帖的雙重傳統,從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風格轉呈嚴謹雄健、法度森整。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家的風格走向飛動飄逸。隸篆雖無大發展,但能承秦漢之遺法,形成或嚴整緊勁或遒勁圓活的信風。唐代書法可分三個時期,初唐、盛唐、晚唐。這一時代新風格的形式,在初唐時尚處於漸變中,至盛、中唐之際,單是從草書領域中出現了新風,隨後真諸體亦別開生面。晚唐書法較少發展。
  
唐朝初期,社會安定,經濟日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展。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倡導書學,並竭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這對唐代書法的發展和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歷代盛稱的唐初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與薛稷代表了初唐風格。這時,行草書尚守晉法,以右軍為宗,沒有甚麼新意。這一時期的書法家有鐘紹京、陸柬之、王知敬與唐太宗。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陽(今山西汾陽)人,官至太子少保,世稱「薛少保」。是魏徵之甥。從魏處獲觀所藏虞、褚書法,臨習精勤,遂以善書名世。其書得於褚者為多。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但「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別為一家」,其弟薛曜與之同一師承,但更纖細,是徽宗「瘦金體」的前源。其真書的代表作品為《信行禪師碑》,該碑刻於武後時(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紹基藏有宋孤本,現已流入日本。
  
唐代書家林立,眾派紛呈。唐代君主大多數能書,特別是太宗李世民尤為突出。他對唐代書法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李世民(597-649),李淵之次子,對書法大力提倡,如在「貞觀元年,詔京官職事五品以上子弟嗜書者二十四人,隸館(弘文館)習書,出禁中書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書學右軍,而英俊雄邁之氣超過右軍。他首創以行書入碑,可以稱上古今帝王書法之冠。《唐朝敘書錄》說:「(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賜宴於玄武門,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眾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屏風帖》等。
  
盛唐,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也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書法風格由初唐方整勁健趨向雄渾肥厚。真草更徹底的擺脫了王家的書派的束縛,形成自己的新風格。這時出現了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著名的書法家。他們分別在狂草和楷書方面開創了新的境界。篆隸二體又重新出現書壇,雖未見超出古人之上,但頗有一些名家。篆書以李陽冰聲名最大,其成就則不如史惟則。隸書則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四家。這時的名家還有徐浩、盧藏用、蘇靈之、張從申等人。宋米芾,元趙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紹基的行書,都學過李邕的書法。
  
韓擇木(生卒年不詳),昌黎(今遼寧義縣)人。為韓愈同姓叔父,官至右散騎常侍、工部尚書。傳世碑刻有《告華岳文》、《葉慧明碑》、《心經》等。
  
如果說李邕是唐代行書之冠的話,那麼,李陽冰就是唐代篆書之冠,後人將李陽冰與李斯並稱「二李」。
  
唐代帝王善書者除唐太宗外,還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騎射,通音律,工書法。唐玄宗工隸書、行書,傳世的碑刻有《紀泰山銘》、《慶唐觀紀聖銘》、《石台孝經》,楷書有《賜虞正道敕》,行書有《蓋州刺史張敬忠敕書》與墨跡《鶺鴒頌》等。唐代的隸書成就遠遜於漢隸,工於隸書的除唐太宗、徐浩外,還有韓擇木、史惟則、蔡有鄰、李潮等隸書四大家。
  
李潮,杜甫的外甥,在唐開元年間以隸書享名。
  
唐代的書法藝術不僅在楷書上眾派紛呈,樹立典範,在草書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書法家有初唐的孫過庭及盛唐的張旭、懷素、賀知章等著名的書家。晚唐時隨著國勢漸衰,書法也沒有初唐、盛唐興盛,但也出現了一些書法家杜牧、高閒、裴休等。

楊堅與佛教的興盛

楊堅與佛教的興盛

自周武滅佛後,佛教元氣大傷。隋朝的出現結束了三百年分裂局面而統一天下,隋文帝楊堅登極後,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這時對佛法的崇信與虔敬令後世匪夷所思。佛教的盛傳,離不開楊堅。

楊堅,小名那羅延,弘農郡華陰人。楊堅夜生於馮翊般若寺。據說當他要降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之色使人的衣服為之變紫,此異狀頓使人驚異不已。母親呂氏,夢蒼龍踞腹而生。楊堅生得相貌奇異,手掌有“王”字紋理。

這時,忽然有一叫智仙的來自河東的比丘尼(就是宋代開始的稱呼“尼姑”),對文帝的母親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人之家穢雜,由我來撫養。”又說: “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並替他取一乳名--那羅延(梵語,金剛不壞之意)。楊堅的父母當然不願意將兒子讓一個不認識的女尼來撫養。可是楊堅很怪,他看見智仙就不哭,她一離開就啼哭不休,使得全家怎麼哄都不行,後來只有忍痛讓智仙住在隔壁來撫養。

當初智仙領養那羅延時,曾與其父母約定:沒有得到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呂氏很想念兒子,乘智仙離開時,就偷偷的走進房,從床上將兒子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忽然發現孩子頭上出角、身上起鱗變成了一條龍,她一下驚惶失措,把小孩掉在了地上,小孩大叫起來。及至智仙聞聲趕來,趕緊將小孩從地上抱起來,對呂氏說:“你瞧你,嚇著我孩子了!這叫他要晚幾年當皇帝了。”從此楊堅的爹娘再不敢來抱了。因此楊堅從小就與智仙過著出家生活,吃齋奉佛,成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歲智仙才離開他。楊堅七歲時,智仙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後來果然如她所說:楊堅成為皇帝,大興佛法。

楊堅登極做了皇帝後,說過自己前生前世的一些事情,說起自己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剛。還說:我興由佛法。他因此而發大願,度僧弘法。他僅頭兩次在各州興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間,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數萬,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50 余萬。

隋文帝被人稱做大行菩薩國王,其妻獨孤氏受戒後也被稱為妙善菩薩。滿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號。皇宮裡天天霧煙繚繞設壇講經,佛樂高鳴永夜不絕,簡直跟寺廟沒什麼分別。帝王后妃出巡,常跟從僧尼,隨時可開道場徊經拜佛。隋朝簡直成了地上佛國。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宏,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仿佛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

隋唐服飾幃帽

隋唐服飾幃帽

隋唐時期的男子服裝主要形式,為圓領袍衫。官員的袍衫一顏色來區分等級。胡服流行於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
  
唐代的幃帽、笠帽都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籐席或氈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全幅綴於帽簷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敦煌莫高窟壁畫記載了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彩戴笠帽的婦女。

《唐六典》列舉的十三種鎧甲中,最後一種名為「馬甲」。有人以為是當時戰馬所著,其實不然。根據東晉以後的習慣,只有人穿的冑甲才能稱「甲」,馬著的甲衣只能稱「具裝」,而不叫「馬甲」。

隋唐五代服飾

隋唐五代服飾

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戎服和鎧甲的大部份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朝時期瓷窯和瓷器

隋朝時期瓷窯和瓷器

隋朝時期瓷器工藝得到繼續的發展,瓷窯也在全國廣泛分佈。

1、安陽窯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北郊,是隋代北方規模最大的一處青瓷窯,安陽窯瓷胎體厚重,胎色灰白,胎土經過處理淘洗,因此胎質細膩,器物內外施釉,器外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綠,青黃青灰、青褐等多種,釉薄均勻光澤較強,流釉現象較少。以胎裝飾為主,有刻花、劃花、印花、貼花等。紋飾以蓮瓣紋為主,有仰蓮和霞蓮紋,所燒器類有碗、高足盤、四系罐、缽杯、瓶和瓷塑,明器裝飾品等。
  
2、磁縣窯
  
位於河北省峰峰礦區西郊山,磁縣窯瓷施透明釉,釉色青綠和青灰,器物一般胎體厚重,內外施釉,外施釉不到底,流釉較嚴重,器類以實用器為多。
  
3、湘陽窯
  窯址見前述,隋代湘陽窯瓷胎體較厚,胎色呈灰白和青灰,釉色以青釉為主,有黃釉,褐釉、醬釉等,釉面多細小開裂紋,釉層薄器外為半施釉,器內醬黑釉釉胎結合差,易剝薄,紋飾以印花為主,並配有劃花。器類多為實用器。
  
4、淮南窯
  
位於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淮南窯始於隋盛於唐。淮南窯瓷胎質堅硬細膩,多為灰白色,少數為黃白或青灰色,胎壁較厚,釉為青色透明釉,光澤強,釉色青中帶黃、青中帶綠,釉層厚薄不一,色厚處濃,薄處淡,器外為半施釉,釉面常見小開片紋,有的器物積釉處產生帶紫翠色的窯變,為其它窯系所無,所制器物有壺、瓶、罐、碗、盞、高足盤等。
  
5、豐城窯
  
位於江西省豐城縣,與兩晉南北朝的洪州窯遺址同出一處,此外鑒於洪州窯燒瓷器時代頗長,故此豐城窯可能即為洪州窯。
  
豐城窯隋代器物釉色有青綠、黃褐、醬紫等,施釉前先上化妝土,燒成後的瓷器釉色明亮,青中泛白,透明如玻璃狀。胎土較粗糙,器類有壺、罐、缽、盤等。
  
6、成都窯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窯場面積頗大,以燒青瓷為主,釉色有豆青、青灰、米黃、薑黃、醬黃、紫褐等色,胎色以紫紅為多並有淡紅、灰和灰白色,器類與同時代其它窯系基本相同。

隋朝疫情

隋朝疫情

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虫、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這裡我們選登一些歷史上的瘟疫事件。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隨後重新統一全國。歷史又從分裂走到了統一。災疫也隨著社會的穩定趨於減少。隋朝疫病的流傳比起魏晉南北朝時期,要少得多。立國38年,較大的疫病流行共有六次。總體上說,隋朝前期安定時日多,所以疫病較少;隋末混亂,隋煬帝轎奢淫逸,窮兵黷武,社會矛盾激化,疫病流傳廣泛;而且隋朝的疫病有多次與戰爭相關。

隋文帝統治時期疫病較少。開皇二年(582年),突厥發生旱災,帶動了疫病流行,“又多災疫,死者甚眾”。開皇十年(590年),京城長安發生疾疫。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派遣大軍遠征高麗,至遼水,部隊出現疫病,“不利而還”,“死者十二三”。

隋煬帝即位後,耀武揚威,濫用民力。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派羽騎尉朱寬到琉球國。次年,煬帝又命朱寬前往招降,琉球不從。大業六年(610年),煬帝派虎賁郎將陳稜和朝請大夫張鎮周自義安(今廣東潮州)出海,到達琉球。盡管討伐戰爭取得了勝利,“獻俘萬七千口”,但戰爭並不是十分順利。部隊进入潮濕的山區後,“蒙犯瘴癘,餒疾而死者十八九”,說明隋軍染上了嚴重的瘧疾傷亡慘重。

大業八年(612年),山東、河南大水,淹沒四十余郡,不久出現疾疫。其中山東地區疫情尤為嚴重,“人多死”。加上煬帝派大軍遠征高麗,山東地區“征斂供帳軍旅所資為務”,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

隋煬帝末年,三征高麗,統治殘暴,社會民心不穩,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此時關中地區疾疫流行,“炎旱傷稼”。雖然史書沒有詳細記載疾疫流行造成的嚴重後果,但可想而知,疾疫的流行加速了隋朝統治的崩潰,引起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疫病的流傳,一定意義上而言,是隋末統治腐敗的結果。也可以說,疫病加速了隋朝統治的滅亡。

隋唐五代時邊疆的疫病

隋唐五代時邊疆的疫病

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蟲、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這裡我們選登一些歷史上的瘟疫事件。

隋唐五代時期,中土四周的各少數民族地區疫病出現不斷,為害十分嚴重,對人民生產和生活影響較大。
  
隋朝剛建立不久,北方的突厥族一再入侵。開皇二年(582年),突厥境內旱情嚴重,長時期末見雨雪,「川枯蝗暴,卉木燒盡」,於是疫疾流行,饑荒也接踵而至,百姓和牲畜大量死亡。無奈之下,突厥沙缽略可汗率眾遷徙,進入漠南,和隋朝接壤,邊境摩擦時有發生。開皇三年,隋煬帝派河間王弘、上柱國豆盧勳、竇榮定等並為元帥,率大軍出塞作戰。沙缽略可汗慌忙之中帶了阿波、貧汗二可汗來應戰,疲憊之師擋不住強盛的隋軍,一戰即潰,落荒而逃。
  
由於旱情未見減弱,突厥百姓「粉骨為糧,又多災難,死者相眾。」疫病、饑旱、戰爭,使突厥百姓生活潦倒不堪。
  
唐初,突厥也出現過比較重大的疫病流行,以致造成了較高的死亡率,未死的人嚇得紛紛逃跑,拋下親人的屍體不管,等到唐人發現時只見屍骨滿地,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頒布詔書,命令掩埋突厥人骸骨。此詔書說:「突厥部落往逢災厲,疾疫饑饉,殞喪者多,暴骸中野,前後相屬,……宜令所司於大業長城以南分道巡行,但有骸骨之所,酒脯致祭,速為埋瘞。」(《唐大詔令集》卷114)。
  
隋朝西部的吐谷渾也常有疫病發生。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領大隊人馬西巡,在即將進入吐谷渾區域時,金紫光祿大夫樊子蓋給煬帝獻上青木香,讓煬帝「以御霧露」,預防那裏的瘴氣。
  
居住西北地區的回紇也有疫病流行的記錄。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回紇宰相掘羅勿作難,引沙陀共攻可汗,可汗被逼自殺,國人遂立【上廠下盍】馺特勤為可汗。由於內部紛爭,互相殘殺,再加上當年氣候異常,回紇各部落普遍出現疫病流行:「方歲饑,遂疫,又大雪,羊馬多死。」
  
與回紇同屬一個民族的契苾部,其酋長名葛,隋大業時繼位為莫賀咄特勤,所部原與吐谷渾相鄰,但由於「所居隘狹」,時常有瘴癘流行,於是決定率整個部屬往西遷居龜茲,「居於熱海之上」。
  
唐代東北地區靺鞨族,「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北鄰室韋」,是後代滿族的祖先,居於白山、黑水之間。據《渤誨國誌長編》記載,粟末靺鞨在唐中期建立了渤海國,曾經「咳疾盛行,患者多死」。此咳疾並不是一般的流行性感冒,因為得病者往往會致死。又據日本《醫學文化年表》一書記載,公元872年,在京都發生咳逆病,日本人說是渤海使者將病毒傳染過去的。從這些記載看,估計在渤海曾大量流行過咳疾,死亡率極高,傳染力很強。這一疫情與渤海部份疆土處於近代發現的東北地區西部鼠疫疫源地一致的情況聯繫起來看,此咳疾很有可能屬於肺鼠疫。肺鼠疫的典型症狀就是患者得病後有劇烈胸痛、咳嗽、咳痰,如不及時搶救,大多會因為心力衰竭、休克而死亡。
  
在漢文史料中,曾有吐蕃發生疫病流行的記錄。如建中元年,吐蕃「疫病仍興」,糧食不熟。開成四年(839年),吐蕃國內曾經發生大地震,地底泉水向上噴發而出,岷山發生大塌方,石塊堵塞了洮水。大震之後發生大饑荒,疫病也跟著流傳開來,死亡率極高,史載「死者相枕藉」。這一年回紇也發生大疫,
  
唐德宗以前,吐蕃一再犯邊,但入寇的時間常常在秋冬季節,因為春季及夏季常常會「多遇疫而退」,無功而返。貞元四年(788年),吐蕃三萬騎在五月份向唐朝涇、邯、寧、慶、麟諸州進攻,焚燒了彭原縣的縣衙,俘沒人畜三萬多人,所以唐人對此十分不理解,「方盛暑而無患」,怎麼這一次大熱天他們沒有染上疫病?
  
南方地區自漢代以後疫病不斷,如南平獠部落有四千餘戶,但「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既有瘧疾流行,又有恙蟲病對人們的危害。而唐軍在西原蠻、南詔地區屢染瘧疾。此外,南詔兵向唐境入侵,與唐軍入侵南詔一樣,同樣也會染上疫病。廣德、建中年間,吐蕃一再渡過岷江向四川進攻。吐蕃常常以南詔兵為前鋒,「操倍尋之戟,且戰且進」。蜀兵屢戰屢敗,見到敵軍就逃,到了「不能斃一戎」的地步。不過南詔兵一進入四川, 「戎兵日深,疫死日眾」,被迫撤退。
  
染疫的士兵回到自已的家鄉,說不定又會將感染的病菌傳播給自已的家人,使疾病再次流行。

隋唐繪畫藝術

隋唐繪畫藝術

壁畫藝術在隋唐時達到極盛。壁畫題材由圖繪人物及佛道故事擴大到表現山水、花竹、禽獸等方面,內容及技巧上均大大超過前代,表現形式為墓室壁畫與寺觀壁畫。這些壁畫大都出於宮廷畫工之手,描繪了人物、仕女、界畫、山水等各種形象,線條或嚴謹勁簡,或灑落而有氣概,用色絢麗燦爛,顯示了初、盛唐時期的繪畫水平。
  
唐代繪畫的繁榮促進了繪畫史論的發展,收藏著錄及繪畫史論的著述之成就也大大超過往代。唐代繪畫品評著作有彥悰《後畫錄》、李嗣真《續畫品錄》、張懷瓘《畫斷》和竇蒙《畫拾遺錄》等。唐太宗時中書舍人裴孝源著有《貞觀公私畫錄》一書。張彥遠於大中元年(847)完成的《歷代名畫記》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繪畫通史巨著。
  
唐代繪畫不僅大膽汲取、借鑒外來藝術的表現技巧,而且還通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到其他國家,並對日本古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代繪畫燦爛而恢宏,具有昂揚磅礡的時代精神和風貌。

隋唐名醫甄權和甄立言

隋唐名醫甄權和甄立言

甄權(公元541-643年),隋唐年間醫學家,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因為母親生病,與弟甄立言,精究醫術,專習方書,遂為名醫。隋文帝開皇初年,甄權為秘書省正字,後來稱自己有病而被免職。
  
當時的魯州刺史庫狄鏚苦於風患,手不能拉弓,無醫能為他醫治。甄權說:「保持射箭的姿勢,一針紮下去,就可以射箭了。」於是甄權針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針下去,刺史當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剌史喉閉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權以三稜針剌其手指,氣息即通,第二天飲食如故。甄權治病,多如此類。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親臨其家,問他飲食起居,訪詢用藥之道,並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職,賜他壽杖衣物。當年甄權逝世,享年103歲。他一生著述很多,繪有《明堂人形圖》,撰有《針經鈔》、《脈經》、《針方》、《脈訣賦》、《藥性論》等,可惜今已失傳。其中部份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圖》在當時流傳廣泛,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根據其所繪圖形重新繪製修訂為「人體經絡俞穴彩圖」(已佚)。
  
其弟立言,唐高祖武德中年升為太常丞。他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御史大夫杜淹患風毒發腫,唐太宗命令立言去為他醫治。立言回奏說:「從今天開始,第十一天的午時他必死無疑。」果然如其所言。當時有一個叫明律的尼姑,六十多歲,患有心腹鼓脹,身體嬴瘦,已經二年了。立言為他診脈後說:「你的腹內有蟲,應當是誤食頭髮而致。」就讓患者服雄黃,不一會,吐出一條蟲,如人小手指粗細,唯獨無眼,以火燒之,還有頭髮的味道,尼姑的病也就痊癒了。立言不久逝世。
  
立言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份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台秘要》所引進「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國有關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中國有一條人工鑿連的河流-京杭大運河,也稱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南達杭州,連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
  
據歷史記載,大運河是由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開始鑿造的,到隋煬帝楊廣時才初具規模,之後又在元世祖忽必烈時再度擴建,基本形成現在的大運河。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深深的影響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
  
春秋時, 吳國為了稱霸中原而開鑿邗溝。邗溝從揚州北上,與淮河、長江相接。邗溝建成後,吳王夫差便迫不及待地進攻齊國,後又用其與晉國爭雄。
  
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後,建都於長安,為便於從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轉運糧食等物資及堅固北部邊防,便對運河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建造。從605年開始,分別開鑿四條運河,分別為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全長二千五百多公里。大運河共施工近十年,動用了上千上萬的民工。大運河沿途儘是江南工商繁榮和農桑發達的名城重鎮,如無錫、蘇州等。從此,南方豐富的物產源源不斷的運向北方。
  
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中國之後,因統治中心北移、京都地區物資匱乏及江南地區往來不暢等情況出現,世祖乃令郭守敬等對隋代大運河的北段進行大規模的改造。一是引水將京都和大運河中段連結起來,二是裁彎取直,縮短了大都到江南富庶地區的航程距離。
  
公元1280年,利用汶、泗諸河之水源,開鑿了濟州河。九年後,又開鑿了從東平到臨清的會通河,與隋代開鑿的永濟渠接通。1290年,又徵集民工開挖了從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總長八十餘公里。當新修的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與原運河接通之時,從以北京為起點至杭州為終點的大運河全線貫通。元代大運河完成後,航程比隋代大運河縮短了近七百公里,使南方的糧食、絲帛可以便捷的運到大都。
  
明、清兩代仍以北京為都城,經濟仍依賴於繁華的江南,因而依然不斷修整和疏濬京杭大運河。在元、明、清三代這五百多年間,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直至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大運河才與黃河完全分離。大運河的河段並非全部由人工開鑿,當中很多地方利用了天然的河流和湖泊,不僅減少了資金和勞力的投入,縮短了開挖時間,還解決了新開河道往往缺乏水源的難處。乾隆皇帝自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九年的三十三年間,六次南巡,他從北京到杭州,均沿京杭大運河向南行,對大運河的治理有著重要的影響。
  
至1855年,因河道枯竭和海運興起,所以漕糧改作海運, 經大運河北上的只佔小部份。1901年,終將漕糧全部折現,停止漕運。
  
大運河的開鑿與航運是應歷史而生的結果。許多歷史事件,朝代的生存和發展都與大運河都有密切的關係。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大運河一直是中國的運輸大動脈。 一旦運河的通航情況不理想,整個國家的發展必定受到影響,所以歷代都特別注重運河的開發及整治。
  
「船舶往來,商旅輻輳」。運河暢通後,一直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許多古城因此而興起。中國的繁榮逐漸的由西向東轉移。中國東南方由於統治中心的東移北上,與大運河的連通而繁榮興旺起來。對此,明清古運河研究學者有這樣的形容:「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華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兩朝,運河沿岸地區更是市場發達、經濟繁榮。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它隨著中國繁榮的東移而發展,又隨著海運的興起而衰落。

隋唐五代書法藝術

隋唐五代書法藝術

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一為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一為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一為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塔銘》等;一為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唐初,國力強盛,氣象宏大,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釧紹京。在李世民倡導下,掀起崇王熱潮,繼承傳統,力創楷書新規範,初唐以歐,虞,褚,薛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

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

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沉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舖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像,也為唐書之回光。

陶瓷文化:隋代瓷器

陶瓷文化:隋代瓷器
隋代時間短,瓷器製造業來不及形成自己的顯著成就,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南北)啟下(唐代)的過渡階段的作用,孕育著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來。
  
隋代的瓷器,青瓷較南北朝時更加發展,生產中心雖然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漸向北轉移的趨勢。白瓷生產已較多,質量有較大提高,白瓷胎較白,釉已不再明顯青泛黃,而是白中微泛灰蘭,接近純白色了。
  
隋代瓷器的主要器形有:盤口壺、雞頭壺、帶系罐、瓶、高足盤、俑等,其造型有較為鮮明的時代特徵。
  
雞頭壺:盤口較南北朝時更高,頸更細長,頸部加飾幾道弦紋。腹部更為瘦長,雞頭卻趨向寫實而且又較靠近頸部。龍柄、帶系。
  
盤口壺:體形較南北朝時高磊,盤口更高,頸較長較直,腹更瘦長,有四至六個條狀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為四系,直口,無頸,罐身近橢園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紋。南方流行的罐,多為六系或八系,直口、無頸豐肩,罐 身瘦長。
  
瓶:小盤口,頸較細長,腹略呈橢園形。
  
高足盤:有些文獻上稱做淺盤圈足豆,這是隋代特有的器形:淺盤,口微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線圈紋,並留有幾個支燒痕。高足呈喇叭狀。
  
隋代的白瓷俑,面部清瘦,身體細長,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顯區別。
  
從上述幾種主要器形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隋代的壺、瓶、俑等體態細長是其明顯的時代特徵,高足盤則是典型器物。
  
隋 代瓷器的花紋也很具時代特色,主要原因是模印花紋:用瓷質印模在未乾的胎體壓印朵花紋、草葉紋、幾何紋、尤以朵花紋最有代表性,其次是劃花:蓮瓣紋、卷葉紋、波浪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要憑瓷器的典型紋飾,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其是否為隋代器物。

隋唐朝音樂的發展

隋唐朝音樂的發展

隋唐兩代是中國樂舞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宮廷設置了各種樂舞機構,如教坊、梨園、宜春院、太常寺等,其中的樂工、歌舞藝人多達數萬人。士大夫階層和豪富之家還有很多能歌善舞的官伎、舞伎。這些人中間集聚著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才,他門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獻身於藝術創造,將樂舞藝術推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

唐代有<<破陣樂>>,原名<<秦王破陣樂>>是歌頌唐太宗李世民的武功的。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命呂才等人創作,由一百二十人披甲執 表演。此為表現戰陣的樂舞,音樂粗獷雄壯。伴奏樂器以大鼓為主。表演時聲勢浩大。

日本尚保存有敦煌寫卷的<<秦王破陣樂>>曲譜,相傳是唐代石大娘所演奏的五弦琵琶譜。(有一,四,七,八,九,工,子,卜,十,下等的字所寫成的譜) 唐時期的樂舞畫面一般都在壁畫的中下部,幾乎所有佛座前面都繪有伎樂歌舞的場面,中間有舞伎婆娑起舞,兩邊有樂隊管弦齊鳴。畫中的人物形象雖然都是西方淨土中的 “菩薩伎樂”或神仙境界中的 “天宮伎樂”、 “飛天伎樂”、 “天王伎樂”,卻都以神化和誇張的藝術形式曲折的反映著隋唐宮廷和富貴人家的樂舞情景。

隋唐以來,中日兩國音樂文化交往蘋繁,日本經常派 “遣唐使”、 “學問僧”和留學生來中國,他們在中國演奏日本音樂,又把中國音樂帶回日本。公元702年,日本設立“雅樂寮”,有樂師專門眼奏唐代傳去的樂曲。唐開元年間,日本人吉備真備在中國留學十七年回國時,帶去相傳為武則天撰寫的<<樂書要錄>方響、銅律管等。至今在日本還保存一種關於唐樂舞、散樂和雜戲的古圖錄。@

陳叔達

陳叔達

陳宣帝第十六子也。善容止。有才學。在陳封義陽王。十餘歲侍宴。賦詩
十韻。援筆便就。僕射徐陵甚奇之。入隋。為絳郡通守。歸款於唐。

早春桂林殿應詔
金鋪照春色,玉律動年華。朱樓雲似蓋,丹桂雪如花。
水岸銜階轉,風條出柳斜。輕輿臨太液,湛露酌流霞。

後渚置酒
大渚初驚夜,中流沸鼓鼙。寒沙滿曲浦,夕霧上邪溪。
岸廣鳧飛急,雲深雁度低。嚴關猶未遂,此夕待晨雞。

聽鄰人琵琶
本是龍門桐,因妍入漢宮。香緣羅袖裡,聲逐朱弦中。
雖有相思韻,翻將入塞同。關山臨卻月,花蕊散回風。
為將金谷引,添令曲未終。

州城西園入齋祠社
升壇預潔祀,詰早肅分司。達氣風霜積,登光日色遲。
農教先八政,陽和秩四時。祈年服垂冕,告幣動褰帷。
瘞地尊餘奠,人天庶有資。椒蘭卒清酌,簠簋徹香萁。
折俎分歸胙,充庭降受厘。方憑知禮節,況奉化雍熙。

春首
雪花聯玉樹,冰彩散瑤池。翔禽遙出沒,積翠遠參差。

初年
和風起天路,嚴氣消冰井。索索枝未柔,厭厭漏猶永。

詠菊
霜間開紫蒂,露下發金英。但令逢採摘,寧辭獨晚榮。

自君之出矣(一作賈馮吉詩)
自君之出矣,紅顏轉憔悴。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

太廟祼地歌辭
清廟既祼,郁鬯推禮。大哉孝思,嚴恭祖禰。
龍袞以祭,鸞刀思啟。發德朱弦,升歌丹陛。
遙享粢盛,堂斟況齊。降福穰穰,來儀濟濟。

自君之出矣,明鏡罷紅妝。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

隋朝功蹟

隋朝功蹟:
1.交通
開大運河, 使得南北交通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2.人口
中國長期的征戰, 人口減少, 在農業時代, 每個人的人口可以分到比以前更大的地, 所以經濟較以前好, 隨之而來的政治穩定, 人口成長, 使得經濟就成長, 但人口又過度成長到土地的負荷, 而科技又沒有進步就又造成萎縮, 隋朝在初期所以都是正向的。

隋朝滅亡:
做了皇帝之後,隋煬帝無人約束,本性逐漸暴露無遺。喜歡女色,喜歡華麗宮殿,喜歡四處遊玩。去江都看江南山水前後就有三次之多,北上到突厥可汗駐地,向西還到達過張掖。有一次巡遊到北方的長城,結果被突厥圍困,而李淵領兵將他解救出來。

隋煬帝的生活很是奢華,史書上說他每一天都在建造新的宮殿,雖然有些誇張,但和實際情況也差不了太多。聯想他引誘西域使者來隋朝貿易時的浪費程度,不難想像他平時的奢侈情形。

隋 煬帝講氣派不僅是對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在他巡遊時也是擺足了架子。在第一次到南方巡遊江都時,他自己乘坐的龍舟就高有四十五尺,寬五十尺,長達二百尺。上 下還分為四層,有正殿、超堂,還有侍臣們的住處。裡面用金銀珠寶裝飾得富麗堂皇。其他的人,如皇后、嬪妃、貴人們也各自有獨立的船隻。但算隨行的其他船就 有幾千艘,前後綿延達二百里之遠。兩岸之上還有騎兵護送。路過的州縣,五百里以內的都要殷勤供應,最後吃不完的就地掩埋。每次出巡的浪費可見一斑,本來隋 朝的國力在隋文帝時還不錯,但經不起兒子隋煬帝的長年累月的虛耗。十幾年後,把整個江山虛耗到了末日。

隋朝文人

中國隋朝末年至唐初:王勃,《春思賦》《王子安集》《滕王閣序》。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

出生在南北朝時的陳國、隋朝滅陳後,王績《千家詩》

隋朝著名詩人,盧思道,字子行,范陽人。作品輯有《盧武陽集》,其中七言詩《從軍行》比較著名。



陳叔達,

岑德潤,《詠魚》

隋朝文人

隋朝統治的時間較短,能發展文化的時間也不多。所以,隋朝在文化方面沒有太多建樹。但仍然有幾位詩人頗值得一提而且也算代表人物,如下~

1. 薛道衡(540年-609年)字玄卿,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其中代表作《昔昔鹽》則描寫思婦孤獨寂寞的心情。七言長詩《豫章行》則描寫閨中思婦纏綿悱惻的感情,深刻地揭示了婦女內心的悲哀和恐懼。另外,還寫過〈出塞〉、〈渡河北〉等邊塞詩,氣慨頗悲壯。還有著名的小詩〈人日思歸〉等等。

2. 盧思道(535-586)字子行,隋朝著名詩人。代表作《鳴蟬篇》抒發客愁鄉思,譏諷長安權貴〝繁華輕薄〞的生活。《從軍行》則描寫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諷刺武將邀功求賞,是一首較好的邊塞詩。文則以《勞生論》爲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齊、北周官場中趨炎附勢之徒的醜態,頗爲生動傳神,被今人錢鍾書譽爲北朝文壓卷之作。另還有《北齊興亡論》、《後周興亡論》等史論,通過親身經歷,論二代滅亡之原因,也具識見。

3.楊素(544-606)字處道。詩作《出塞》描寫塞外荒寒景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領兵出塞同突厥作戰的生活體驗。這首詩曾得到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詩人的酬和。《贈薛播州十四首》,回憶身世,懷慕知己,頗有隱微難言之痛。史傳說這組詩“詞氣宏拔,風韻秀上”,是有一定根據的。

其他在隋朝的文學之臣有:柳瓨、王慎、王冑(字承基)、諸葛潁(字漢)、虞世基(字懋世)、徐儀。其他文學家則有庾自直、許善心(字務本)、江總、虞世南(字伯施)、劉臻(字宣摯)、王頍(字景文)、崔儦(字岐叔)、孫萬壽(字仙期)、王貞(字孝逸)、虞綽(字士裕)、潘徽(字伯彥)、杜正玄(字慎徽)、杜正藏(字為善)、常得志、尹式、劉善經、祖君彥、孔德紹、劉斌等等。

隋朝的建築

隋朝的建築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隋朝(581~618)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戰亂和南北分裂的局面,為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但由於隋煬帝的驕奢淫逸、窮兵黷武,隋朝很快就滅亡了。建築上主要是興建都城——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城,以及大規模的宮殿和苑囿,並開鑿南北大運河、修長城等。大興城是隋文帝時所建,洛陽城是隋煬帝時所建,這兩座城均被唐朝所繼承,進一步充實發展為東西二京,也是我國古代宏偉、嚴整的方格網道路系統城市規劃的範例。其中大興城又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城市。

隋代留下的建築物有著名的河北趙縣安濟橋(又稱趙州橋)。它是世界最早出現的敞肩拱橋(或稱空腹拱橋),大拱由28道石券並列而成,跨度達37米。這種空腹拱橋不僅可減輕橋的自重,而且能減少山洪對橋身的衝擊力,在技術上、在造型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瑰寶。負責建造此橋的匠人是李春。除石橋外,還有大業七年所建的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

近年在陜西麟遊縣發掘的仁壽宮是隋文帝命宇文愷等人修建的一座離宮,唐太宗時改建為九成宮。此宮位於海拔1100米的山谷中,四面青山環繞,綠水穿流,風景極佳,夏季涼爽,是隋文帝、唐太宗等喜愛的避暑勝地。建築物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純屬山地園林格局,表現出園林建築特有的風貌。

隋朝年表

隋朝年表

581年

二月,隋王楊堅篡奪北周帝國帝位,隋帝國建立,是為隋文帝。 封長子楊勇太子,皇子楊廣為晉王、楊俊為秦王、楊秀為蜀王、楊諒為漢王。

582年

五月,突厥汗國動員五位可汗、四十萬大軍,殺入長城。六月,隋帝楊堅命大臣高熲等在舊長安城旁興建新都,命名為大興。十二月,突厥汗國大軍大掠河西走廊諸郡

583年

三月,隋帝國正式遷都大興城(今西安市)。四月,隋帝國八路大軍北伐突厥汗國,在白道川擊敗突厥沙缽略可汗。隋帝楊堅撤銷「郡」建制,保留「州」建制。從此地方三級政府變為二級政府。

584年

正月,隋帝國屬國後南梁帝國皇帝蕭巋朝見隋帝楊堅。六月,隋帝楊堅興建廣通渠運河。突厥沙缽略可汗與隋帝國和解。

585年

突厥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突厥汗國。隋帝楊堅建立「義倉」。隋帝楊堅修築長城(隋長城,自寧夏靈武至山西朔縣。)

587年

四月,隋帝國在廣陵修築山陽運河(邗溝)。八月,隋帝楊堅徵召後南梁帝蕭琮至長安朝見。蕭琮叔父蕭巖率眾投奔陳帝國。楊堅下令廢除後南梁帝國,南梁帝國結束(502-587)。

588年

十月,隋帝楊堅動員九十名大將,大軍五十一萬八千人,晉王楊廣為元帥,準備總攻陳帝國。

589年

正月,隋帝國對陳帝國展開總攻擊,隋大將賀若弼、韓擒虎攻陷建康,俘虜陳後主陳叔寶。二月,隋帝國大軍掃蕩江南故陳帝國殘餘勢力。江南、嶺南諸州郡歸降隋帝國,陳帝國滅亡。北朝併吞南朝,南北朝時期結束,隋帝楊堅統一中國。

590年

江南人民因不習慣隋王朝統治,紛紛起兵反抗隋政府十一月,隋帝楊堅派楊素為元帥,討平江南民變。嶺南民變,隋大將裴矩平定之。

592年

楊素、高熲為宰相。

593年

隋帝楊堅興建仁壽宮。

595年

仁壽宮落成。

597年

二月,隋大將史萬歲平定南寧州(雲南地區),雲南地區併入隋王朝版圖,但不久又脫離隋王朝。

598年

高句麗王國攻擊遼西,隋楊諒等三十萬大軍準備討伐高句麗王國。

六月,隋軍討伐高句麗失利,撤軍。高句麗與隋王朝和解。南寧州(雲南地區)蠻夷首領爨翫反叛隋王朝。

599年

二月,隋王朝三路大軍北伐突厥,楊素、高熲等大敗突厥軍。十月,隋帝楊堅策封突厥啟民可汗,其部眾移居河套。十二月,隋王朝再攻擊突厥汗國,突厥汗國大亂。

600年

四月,突厥攻擊中國邊塞,隋晉王楊廣、漢王楊諒、大將楊素、史萬歲等率軍迎擊,擊敗突厥軍。六月,秦王楊俊病逝。十月,隋帝楊堅廢太子楊勇,殺大將史萬歲。十一月,立晉王楊廣為太子。

601年

突厥步迦可汗率軍入侵中國,擊敗隋軍。

602年

隋大將楊素北攻突厥,擊敗突厥軍。八月,隋獨孤皇后逝世。十二月,楊廣、楊素誣陷蜀王楊秀,隋帝楊堅廢楊秀。

603年

突厥汗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汗國。

604年

正月,隋帝楊堅至仁壽宮避暑。四月,楊堅生病。七月,楊廣謀殺楊堅,繼位是為隋煬帝。殺前太子楊勇。八月,漢王楊諒起兵反抗,楊廣,楊諒兵敗被擒,囚禁而死。十一月,隋帝楊廣興建東京洛陽新城。

605年

二月,楊素為宰相。三月,興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揚州,建行宮四十餘座。四月,中國隋王朝大將劉方討伐林邑王國(占婆,越南南部),攻陷其首都。八月,隋帝楊廣出巡,第一次下江都(揚州)。

606年

七月,楊素逝世。隋政府興建「洛口倉」。

607年

東突厥啟民可汗來中國朝見。四月,州級政府改稱郡級政府,但仍為二級地方政府制。隋帝楊廣大改官名。四月,楊廣第一次北巡至涿郡(北京)。隋帝楊廣派裴矩經略西域。

608年

正月,隋政府興建永濟渠運河。四月,日本國王遣使朝見,國書:「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隋帝楊廣大不高興。楊廣第二次北巡,至五原郡巡視長城。七月,再度修築長城。隋大將宇文述攻擊吐谷渾汗國,隋軍攻擊伊吾王國(新疆哈密),併入版圖,設立伊吾郡。

609年

三月,隋帝楊廣西巡,重擊吐谷渾汗國,併吞之。青海地區併入隋王朝版圖六月,設立鄯善、西海、且末、河源四郡。隋王朝疆域到達極盛。

610年

隋帝楊廣派張鎮周、陳稜等率軍征討流求(台灣),俘虜一萬餘人。楊廣下詔興建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

611年

隋帝楊廣欲使高句麗王朝見,不成。二月,下令討伐高句麗王國(第一次征高麗),徵調軍隊民夫,人民苦不堪言。山東地區開始發生民變,竇建德起兵。楊廣第三次北巡至涿郡。

612年

正月,隋王朝大軍110萬集結涿郡(北京),開始對高句麗王國發動 總攻。六月,隋帝楊廣包圍遼東城,無法攻下。七月,陸軍宇文述於渡河時被高句麗軍擊潰,海軍來護兒攻擊平壤,也被擊潰。隋軍損失慘重。

613年

正月,隋帝楊廣再次召集全國軍隊於涿郡,再度攻擊高句麗(第二次征高麗)攻擊遼東城,失敗。六月,楊玄感黎陽兵變,攻擊東都洛陽。隋王朝東征軍撤退。政府軍反擊,楊玄感兵敗自殺。本年之後,全國各地民變紛紛而起。

614年

二月,隋帝楊廣三度召集軍隊,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王國。高句麗王 高元遣使歸降。

615年

八月,楊廣四度北巡,突厥大軍包圍楊廣於雁門郡,隋帝楊廣哭到眼腫。九月,突厥解除包圍,楊廣南返。

616年

七月,隋帝楊廣三次下江都,命越王楊侗留守東都洛陽。自此楊廣一去不返。遍地民變,全國大亂。

617年

正月,變民首領竇建德割據河北,自稱長樂王。二月,梁師都割據朔方郡,結援東突厥汗國。梁師都攻陷陝北諸郡,稱梁帝。變民首領劉武周割據山西北部。李密起兵攻陷洛口倉,稱魏公,割據河南諸郡。猛攻隋東都洛陽。四月,薛舉佔領隴西地區,稱西秦霸王,不久又稱秦帝。五月,隋政府軍擊破李密軍。六月,李密再度擊破隋政府軍。七月,唐公李淵於晉陽起兵南下。十月,佔據西都大興城。涼王李軌佔領河西走廊。九月,王世充與李密洛口對峙。十月,蕭銑佔領江陵地區,稱梁王。十一月,李淵擁立隋代王楊侗繼位稱帝(三任),是為西都恭帝。十二月,秦帝薛舉子薛仁杲攻擊隋西京政府(李淵),被李世民擊敗。隋西京政府將領李孝恭率軍進入四川,招降四川諸郡,四川完全納入隋西京政府(李淵)版圖。

618年

三月,江都政變。隋禁衛軍將領宇文化及等殺隋帝楊廣。宇文化及立秦王楊浩繼任皇帝(四任),率軍北返。梁王蕭銑於江陵稱帝,擁有兩湖地區。五月,隋王朝西京政府皇帝楊侗讓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王朝,是為唐高祖。五月,隋東都政府擁立越王楊侗繼位為皇帝。(五任)六月,秦帝薛舉攻唐涇州,秦王李世民迎戰。八月,秦帝薛舉死,子薛仁杲繼位。九月,王世充擊敗李密軍。李密投奔唐政府。王世充掌握東都政府。宇文化及至魏縣毒死皇帝楊浩,稱許帝。十一月,涼王李軌稱帝。唐秦王李世民擊滅秦帝薛仁杲。李密部將徐世勣投效唐政府。長樂王竇建德改稱夏王,擁有河北地區。十二月,竇建德軍攻幽州。李密叛唐政府,為唐軍所殺。

619年

隋王朝東都政府太尉王世充掌握大權。唐王朝政府開始制訂「租、庸、調」法。夏王竇建德擒殺許帝宇文化及。三月,隋東都政府王世充任相國,封鄭王。四月,定楊天子劉武周攻擊唐政府晉陽留守齊王李元吉。鄭王王世充奪取隋王朝東都政府(楊侗)政權,稱鄭帝。隋王朝正式結束。隋王朝殘餘軍隊及郡縣皆歸降唐王朝政府。

隋帝系表

隋帝系表

1 隋文帝 楊堅 (581-604)

2 隋煬帝 楊廣 (604-618)

3 隋恭帝 楊侑 (617-618)

4 隋泰帝 楊侗 (618-619)

功臣, 名人

花木蘭
后妃
獨孤皇后

隋人的服飾

隋人的服飾

西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結束了自漢末以來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休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西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崇尚侈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按周制將冕服十二章紋飾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它們放回到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隋文帝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隋煬帝則根據不同場合戴通天冠、遠遊冠、武冠、皮弁等。漢代的通天冠樣子和進賢冠相近,隋煬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裝飾。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顆珠子(琪)裝飾(古時用玉琪,隋煬帝改用珠),並根據珠子的多少表示級位高下,天子皮弁十二琪,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減一琪,六品以下無琪。文武官朝服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襪烏靴。所戴進賢冠,以官梁分級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謁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隸等戴獬豸冠。祭服玄衣纁裳,冕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章、親王九旒九章、侯八旒八章、伯七旒七章、三品七旒三章、四品六旒三章、五品五旒三章、六品以下無章。男子官服,在單衣內襟領上襯半圓形的硬襯“雍領”。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緋與綠色、小吏青色、士卒黃色、商販皂色。隋文帝賜大臣束九環金帶,官員稱“以腰保領”,表示對皇帝的擁戴。隋煬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褘衣、朝衣、青服、朱服。大業間(西元605年至617年)宮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長袖衣的外面),下著十二破裙,又名“仙裙”(為一種大下擺的長裙)。民間婦女穿青裙。婦女外出戴冪羅,把面部罩住。這類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時期胡服的藝術特色在內,對唐代女服有很大影響。隋代官員穿南北朝褲褶服可以從駕,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褲入朝,但到貞元十五年(西元674年)因褲褶非古禮而被禁止。

隋朝居住在北方西北地方的少數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褲。如《南史》、《北史》、《隋書》等記載:“武興、本仇池……著烏皂突騎帽、長身小袖袍、小口褲、皮靴。”“高昌……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褲。”“滑國……人皆善騎射,著小袖長身袍。”“渴盤陀國,於闐西小國也,風俗與於闐相類,衣吉貝布,著長身小袖袍、小口褲。”“末國、漢世且末國也,士人剪發著氊帽,小袖衣,為衫則開頸而縫前。”“蠕蠕……辮發,衣錦小袖袍、小口褲、深雍靴、齊建元三年……獻師子、皮袴褶。”“匈奴宇文莫槐,出遼東塞外……婦女被長襦及足,而無裳焉。”

隋俑多小袖高腰長裙,裙系到胸部以上。髮式上平而較闊,如戴帽子,或作三餅平雲重疊、額部鬢髮剃齊,承北周以來“開額”舊制,洛陽出土隋俑和敦煌壁畫所見大體如此。如敦煌莫高窟390窟隋婦女進香圖,貴婦著大袖衣,外披帔風或小袖衣,這種衣式早見於敦煌北魏以來佛傳故事畫中男子衣著,但那是內衣小袖而外衣大袖。衣袖大小正與隋代貴婦服裝相反。隋貴婦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領式。侍從婢女及樂伎則穿小袖衫、高腰長裙,腰帶下垂,肩披帔帛。頭梳雙〓髻。

西安玉祥門外隋大業四年李靜訓墓,墓主為四歲女孩,隨葬群俑圍立青石棺旁,女俑穿大袖衣,長袍、垂帶、發作三疊平雲,上部略寬。武衛俑戴胄,著明光鎧、大口褲,一手扶步盾。文吏穿褲褶服,外披小袖齊膝衣。

武昌周家大灣出土武官俑,穿大袖襦、大口縛袴,虎皮〓襠鎧、靴子,頭戴介幘,右手執雙環刀,鬍鬚一個打成單辮下垂,一個分左右打成兩辮分列兩旁,這種纏須的風氣,源於北方少數民族,至晉朝影響中原,如《晉書》說張華多須“制好帛纏須。”《南史》說崔文伸獻給齊高帝纏須繩一枚。上嘴唇的鬍子,則把兩端撚成菱角形略微上翹。唐閻立本《步輦圖》中唐太宗的鬍子,就是這種式樣,唐代還有唐太宗須角可以掛弓的傳說。

歷史真貌─開啟盛世華章的王朝 隋朝(二)

歷史真貌─開啟盛世華章的王朝 隋朝(二)

隋煬帝使心機繼承皇位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又名楊英。楊堅建立隋朝後,楊廣被封為晉王,當時只有十三歲。除了王位外,還讓楊廣做並州(現在的山西太原市)的總管。

隋朝滅陳統一中國時,剛滿二十歲的楊廣是統帥,但真正領兵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將領。滅陳後,楊廣表現得很有氣度。□駐建康(今南京),只殺掉了陳後主的奸佞之臣,而將陳叔寶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他還下令並封存府庫,不貪錢財。之後,楊廣□封太尉之職,並屢建戰功: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600年,北上擊敗突厥□犯。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

但是楊廣是個典型的兩面派。他既有很強的虛榮心,又喜歡私下尋歡作樂;有紈□子弟的低下素質,又具有過人的文武才能。在他得到想得到的東西之前,很善於偽裝。比如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他十分善於欺瞞文帝和獨孤皇后。

楊廣知道父母都很節儉,他便也裝得很簡樸,實際卻是很奢侈。當聽說父母要來時,他就讓美麗的姬妾都躲藏起來,自己和正妻蕭氏一同到門口親自迎接,還讓年老、面貌一般的婦人穿著破舊衣服侍奉父母親。楊廣的偽裝討得了父母的歡心。此外,他還常給父母身邊的侍從們一些好處,送些禮物,這些人回去都說楊廣的好話,兩方面的作用使得楊堅夫妻越來越喜歡次子楊廣,而討厭心無城府的太子楊勇,並最終將其廢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

為了□一步鞏固太子之位,楊廣還編造罪名,陷害弟弟楊秀,使他也被楊堅廢為庶人。公元604年,楊堅病倒在了仁壽宮,楊廣貪戀皇位,就找大臣楊素商量。楊素的回信落到了楊堅的手裏,使楊堅非常生氣。後來楊堅又聽說自己寵幸的宣華夫人陳氏被楊廣調戲,更是火冒三丈,叫人把楊廣招來,要將其廢掉,重新傳位給楊勇。楊廣安排在楊堅身邊的親信趕忙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楊廣。楊廣於是撤掉了楊堅身邊侍奉的人,換上自己的親信。當天,楊堅死去,終年六十四歲。歷史上沒有說清是如何死的,後來人們猜測是楊廣下的毒手。不過,病重的楊堅因為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隋煬帝即位後的發展

楊廣即位後,除承繼文帝時的各項制度外,還對其中的某些制度實行了□一步的改革,並採取了一些新的舉措,取得了一定的功績。

第一、功績較大的是在文帝的基礎上,發展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主要是建立了□士科,這為選拔平民讀書人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第二、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取消了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律法。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錯誤,法律的嚴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煬帝將一些殘酷的法律條文取消,或者是減輕處罰程度。不過,隋煬帝統治晚期,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殘忍了許多,不再按照法律做事,專斷性很強。

第三、興學,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中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第四、在體制方面,隋煬帝時改州為郡。同時規定:全國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縣佐須用別郡人,使地方豪強不得把持本地政務。另外規定地方長官及其重要屬僚每年年終到中央“上考課”(報告工作)。中央還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縣官員政績好壞。這些都有利於整頓吏治和加強中央集權制的統治。

第五,為減輕百姓負擔,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修建洛陽城。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面,往東的路不太暢通,影響了政令的暢達。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的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還有,在長安的時候,各地的糧食運往長安要費時費力,白白浪費。到了洛陽便可以很方便的取得糧食,也相應的減輕了百姓負擔。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七十里長。裏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裏,就是宮城,周圍有三十里。

隋朝在文帝和煬帝的治理下,到煬帝即位後的初年,出現了府庫充實,國庫豐盈,人民安居樂業的興盛局面。

其主要表現是農業人口的激增、墾田面積的擴大和國家糧倉的豐實。隋初,僅有359.9萬多戶,滅陳後得50萬戶,總計當時全國戶數近410萬,人口約 3000萬。到606年,全國達到890.7萬多戶,4600多萬口。在二十六七年間,戶數增加了400多萬,人口增加了1600多萬。人口增加這樣多,固然由於整理戶籍,查出了不少隱漏數,但也不能否認人口迅速增長這一事實。人口的激增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批勞動力,使墾田面積不斷擴大。同時,還修復和改造了許多水利工程。如在壽州(安徽壽縣)修復的芍陂,灌溉農田達五千餘頃。

隋代倉庫之豐盈,為後來封建史家所稱讚。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初年,置洛口倉於鞏縣東南的平原上,倉城周圍二十餘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此外,黎陽倉(河南濬縣黎陽鎮)及永豐倉(陝西華陰)等,所積亦甚豐富。

這時的手工業也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絲織業和瓷器製造方面。

河北是歷代的絲織業中心,隋時相州所產綾紋細布,非常精美。蜀郡綾錦雕鏤之妙,更冠於各地。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產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陝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並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

此外,當時的造船技術也相當先□。當時的五牙大戰船,船上有五層樓,高百餘尺,左右前後設置六個拍竿,高五十尺,可以拍擊敵船。史書記載煬帝遊江都時所乘的“龍舟”製作非常精緻,高四十五尺,闊五十尺,長二百尺;船身分為四層,上層有正殿、內殿和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一百二十個房間。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在位期間的一個最大的工程是開鑿大運河。這一方面是為了加強南北的溝通,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自己更方便的去江南遊玩。

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先後開鑿疏濬了由黃河□入汴水,再由汴水□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余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

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

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的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強。大運河還對以後中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後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之所以建都北京,從經濟上來看,和大運河對物資供應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他在位也就是十四年的時間,單就大運河一項,我們可以肯定隋煬帝的歷史功績。唐代的貞觀之治的功績裏面,應該是有一點大運河的因素吧。

隋煬帝時的對外關係

*開發西域

606年,楊廣開始大規模開發西域。

在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張掖和西域商人□行貿易的,隋朝由黃門侍郎裴矩負責具體事務。後來,裴矩上書主張開發經營西域。隋煬帝深以為然。

隋煬帝主要是用金錢來引誘西域的商人來朝貿易,還命令西域商人所經過的地方郡縣要慇勤招待,這根本不是平等的貿易,而是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隋煬帝為了開發西域,還派兵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了一大障礙;並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

本來,和西域的貿易應該是雙方互利的,但在隋煬帝朝貢式貿易的號令下,主要是向西域炫耀隋朝的富有,所以隋朝基本上是賠錢的。在西域商人走的時候,還要給予很多的賞賜。這既使國家耗費巨額錢財,百姓也因此而負擔巨增。

610年的正月,隋煬帝在洛陽用大演百戲來招待西域商人,前後達一個月之久。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隋煬帝用巨額國財賺取虛有的名聲,卻給百姓增加了巨大的負擔。

*征伐高麗

隋煬帝即位後,前後三次對高麗的用兵,因此使隋朝的國力大減。

高麗是中國東邊最強盛的臨國,西邊的邊境已經過了遼河,等於佔據了現在遼寧的部份地域。隋文帝時期,高麗曾經侵擾過隋朝邊境,楊堅派兵討伐卻失敗而歸,楊堅自此沒有再用兵。

公元607年,即隋煬帝即位的第三年,他巡遊到東突厥,在可汗的大帳碰巧遇上高麗使者。煬帝想讓高麗王高元到隋朝,結果高麗王沒有答應,這惹惱了隋煬帝,於是以此為藉口出兵高麗。

612年,第一次征伐高麗正式開始。因為長途征戰,士兵士氣低落。在作戰的路上有的將很重的糧食都扔掉了,等到後來缺少糧食時無法再堅持作戰,只好退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麗軍隊的伏擊,結果大敗而歸。三十多萬人的隊伍,最後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敗。

第二年,隋煬帝又一次出兵,這次剛到達前線,後方就出現了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的反叛,洛陽被重兵圍攻。楊廣聽到消息,趕忙退兵救援洛陽。第二次又以失敗告終。

這時的隋朝已經出現了危機,王朝顯露出敗亡之兆。但楊廣在613年,又發動了第三次對高麗的戰爭。這次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軍打敗了高麗軍隊,高麗提出罷兵言和。楊廣知道無法徹底擊敗高麗,也表示同意。高麗戰爭無果而終,隋煬帝和隋朝的命運則走向了盡頭。

隋煬帝的不修仁德

雖然隋煬帝在統治前期取得了一些功績,但他殘暴奢華的本性,以及不修仁德最終使其走向了滅亡。

隋煬帝做了皇帝之後,因為無人約束,所以本性逐漸暴露無遺。他喜歡女色,喜歡華麗宮殿,喜歡四處遊玩。

他的生活很是奢華,史書上說他每一天都在建造新的宮殿,雖然有些誇張,但和實際情況也差不了太多。

他喜好遊玩,十幾年中竟三次去江南看山水,還北上到突厥可汗駐地,向西還到達過張掖。有一次巡遊到北方的長城,結果被突厥圍困,後來李淵領兵將他解救出來。

隋煬帝不僅對西域的使者和商人講氣派,而且在其出外巡遊時也擺足了架子。他第一次到南方巡遊江都時,自己乘坐的龍舟就高達四十五尺,寬五十尺,長達二百尺。上下還分為四層,有正殿、朝堂,還有侍臣們的住處。裏面用金銀珠寶裝飾得富麗堂皇。其他的人,如皇后、嬪妃、貴人們也各自有獨立的船隻。隨行的其它船隻就有幾千艘,前後綿延達二百里之遠。兩岸之上還有騎兵護送。路過的州縣,五百里以內的都要慇勤供應,最後吃不完的就地掩埋。每次出巡的浪費可見一斑。

隋朝的國力經過文帝的精心治理,雖然還算強盛,但隋煬帝的十幾年的虛耗,最終把整個江山虛耗到了末日。

隋煬帝雖然很有文才,但卻十分殘暴,而且任用奸佞小人。一些文才出眾的大臣被他藉故害死。他還拒絕納諫,如果看出來誰的奏章是在指出他的過錯,他肯定要想方設法報復,因為說話的內容刺激了隋煬帝而被賜自盡的大臣不少。比如,在三次征伐高麗結束後,太史令庾質因為勸諫他不要到洛陽巡遊,說應該讓百姓有個喘息的機會,結果被他殺死。時間一長,大臣們就沒有敢於□諫的了。在各地巡遊的時候也是一樣,凡是讓他高興的人就提拔,讓他生氣的就罷官,或者賜死。到江都巡遊時,當地的官員競相獻珍異之物,好的就升官,不好的就地免職。

一些奸佞小人,如楊素、宇文述和郭衍,很擅長察言觀色和獻媚邀寵,經常用奇珍異寶討取煬帝的歡心。有這樣的臣子,隋朝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隋朝末年的天災

隋朝前期安定時日多,所以疫病較少;隋末天下重新處於混亂狀態,而隋煬帝驕奢淫逸,窮兵黷武,社會矛盾激化,因此疫病流傳廣泛。可以說,隋朝的疫病有很多次是與戰爭聯繫在一起的。

612年,山東、河南大水,淹沒四十餘郡,不久出現疾疫。其中山東地區疫情尤為嚴重,“人多死”。加上煬帝派大軍遠征高麗,山東地區“征斂供帳軍旅所資為務”,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

隋煬帝末年的三次征伐高麗,使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此時關中地區疾疫流行,“炎旱傷稼”。雖然史書沒有詳細記載疾疫流行造成的嚴重後果,但可想而知,疾疫的流行加速了隋朝統治的崩潰。疫病的流傳,一定意義上而言,是隋末統治腐敗的結果。

隋煬帝之死及其預言

公元617年,隋煬帝再次南下巡遊江都。

史書記載,隋煬帝巡遊江都時,樂工王令言的兒子自宮內回家來。王令言問他的兒子:“今日□獻給皇上的是什麼曲子!” 兒子說:“是《安公子》。” 王令言讓兒子為他演奏一遍,聽完後,說:“你不要隨駕去江都了。這支曲子沒有宮聲,皇上肯定回不來了。” 後來歷史發展果然如此。

隋煬帝這次去江都就是在往黃泉走。他在那裏住了一年多的時間,看著自己的江山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一洩千里,無法挽救。各地的將領也有很多割據稱帝的。從太原起兵的李淵雖然沒有稱帝,但在攻下長安之後,擁立煬帝的孫子楊侑稱帝,尊自己為太上皇,表面上是讓他退位,實際是為李淵自己稱帝做準備的。

知道日子不多的隋煬帝也沒有忘記和嬪妃們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他還對蕭皇后說些寬慰的話:“那麼多的人想把我趕下去,代替我來做皇帝。我就是被趕下去了,也能做個長城公,你也能做第二個沈後(就是南朝陳的末代皇帝陳叔寶的皇后沈氏),咱們還是喝酒吧,何必自尋煩惱。”不過,內心裏煬帝還是很擔心自己性命的。一次,隋煬帝對著鏡子發呆,然後對皇后說:“真是個好腦袋啊,不知道最後誰來砍下它來?”為了以防萬一,煬帝還將毒藥帶在身上,免得被人折磨,不得好死。

618年,即隋煬帝即位的第十四年的三月,侍從的衛士們推舉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領,發動了兵變。隋煬帝最後被勒死,時年五十歲。同時被處死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隋煬帝死後,蕭皇后和宮人用床板做了三口小棺材,將其裝鹼,草草埋葬了。後來,江都太守陳核又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吳公台下,以後又移葬雷塘。民間傳說,因隋煬帝作惡多端,他葬在哪裏,雷就轟到哪裏。隋煬帝墓後來漸漸荒蕪。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揚州學者阮元發現,現陵前有阮元重修時所立的碑,碑上刻有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授所書“隋煬帝陵”四個大字。

楊廣死後的謚號是“煬帝”,是評價最低最壞的一種。隋文帝楊堅原來奪取的是北周宇文氏的帝位,最後自己的兒子又被宇文氏的人所殺,風水輪流轉,歷史在這轉了一個小圓圈。不過帝位沒有再傳回去,而是到了李姓那一邊,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王朝─唐朝徐徐拉開了大幕。

史真貌─開啟盛世華章的王朝 隋朝(一)

史真貌─開啟盛世華章的王朝 隋朝(一)

在經歷了一個三百多年的動盪、分裂時期後,天下復歸統一。如同三國時諸葛亮在《馬前課》預言的那樣,中原在“二三其位”後,終於由“羊”(楊)氏終結了自司馬氏建立西晉以來的“山河無主”的局面。

雖然隋朝在歷史大舞台上僅僅停留了短短的三十幾年,但它在華夏曆史上卻被視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王朝。它那似乎在漫不經心中上演的一切,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方面,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後,承繼南北朝時的興佛、禮佛、敬佛舉措,重新大舉宏揚佛法,讓自周武帝滅佛後處於低潮的佛教重新興盛起來,並在唐代□ 入了一個盛傳的黃金時代。另一方面,隋朝為安定天下,制定了許多新的制度。可以說,唐朝盛世華章的書寫,是與隋朝奠定的基礎分不開的。而且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唐朝是隋朝的延伸,基於此,一些史書常將隋朝和唐朝並稱為“隋唐”。

隋文帝的身世和異象

隋文帝名叫楊堅,弘農郡華陰人。楊堅的父親叫楊忠,因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

楊堅晚上出生在馮翊般若寺。據說當他要降生時,紅光照室,並有紫氣滿庭,紫氣使人的衣服都變成了紫色,這讓周圍的人驚異不已。他的母親呂氏,夢見蒼龍踞腹而生。史書記載,楊堅生得相貌奇異,手掌有“王”字紋理。

楊堅出生後,一個叫智仙的來自河東的比丘尼(宋代開始稱呼為“尼姑”)來見他的父母,為他取了一個乳名--那羅延(梵語是金剛不壞之意),並說“此兒來處不比尋常,你們俗人之家穢雜,由我來撫養。”又說:“你們不用為此兒擔心,他有天佛所佑”。

雖然楊堅的父母不願意將兒子讓一個不認識的女尼來撫養,但看到楊堅一見智仙就不哭,一離開就啼哭不休的樣子,只得同意讓智仙住在隔壁來撫養。

智仙領養楊堅時,曾與其父母約定:沒有得到她的允許,不得隨便抱看小兒。有一天,呂氏很想念兒子,乘智仙離開時,就偷偷的走□房中,從床上將兒子抱起,不看還好,一看之下,竟忽然發現孩子頭上出角、身上起鱗變成了一條龍,她一下驚惶失措,把小孩掉在了地上,小孩大叫起來。從此楊堅的父母再不敢來抱他了。

楊堅從小就與智仙過著出家人的生活,吃齋奉佛,成為受戒弟子,一直到十三歲智仙才離開他。楊堅七歲時,智仙有一天對他說道:“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後來果然如她所說:楊堅成為皇帝,大興佛法。

楊堅回到常人中後,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裏讀書。他常嘲諷自己是“不曉書語”。不過,因為父親的緣故,他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先後做過驃騎大將軍、大興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後,娶勢力強大的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為妻。史書上說,獨孤皇后的個性頗強,而且十分有才幹,對楊堅的幫助非常大。

年紀輕輕的楊堅就有了如此高的地位,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人想尋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後來楊堅的長女又成為太子妃,所以雖有危險,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隋朝的建立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宣帝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於是,楊堅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580年,宣帝決定出兵南伐。但還沒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根據宣帝的遺詔: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後,吸收了一些有才幹的人處理朝政,穩定政局。隨後,又向威脅其地位的各宗室展開了攻勢。

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讚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遊說宇文讚,使他回家休養。

此後,楊堅先後消滅了在地方上的五個具有實力的分封王,並平定了河南、四川、湖北三地反對他的軍事力量,徹底控制了北週的政權。

公元581年正月,周靜帝寫好禪位詔書,送到楊堅的王府。四十歲的楊堅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因為楊堅是繼承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後來又□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號定為“開皇”,都城仍為長安。

隋文帝了願大舉興佛

楊堅登基做了皇帝後,說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剛。還說:佛法由我興。文帝楊堅因此發大願,度僧弘法。他頭兩次在各州興建的舍利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間,共修建寺塔5000餘所,塑造佛像數萬座,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50餘萬。

由於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僅民間信佛者日眾,而且朝中的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簡直成了地上佛國。

隋文帝被稱做大行菩薩國王,皇后獨孤氏受戒後也被稱為妙善菩薩。滿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號。皇宮裏天天霧煙繚繞設壇講經,佛樂高鳴永夜不絕,簡直跟寺廟沒什麼分別。帝王后妃出巡,常跟從僧尼,隨時可開道場講經拜佛。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94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洞窟的佛像一下子變得高大恢宏,並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現了眾多五彩繽紛的菩薩、金剛,彷彿是突然間眾神粲然雲集於華夏大地。

隋文帝勤勉治國

虔誠信佛的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也能勵精圖治,十分勤勉,諸事親躬,提倡節儉。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楊堅在稱帝之後,讓自己的兒子到各地駐守,同時掌管當地及周圍的軍事。同時,為了治理好國家,楊堅罷黜那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其中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

隨後,楊堅又□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

一、在政治體制方面,隋朝在中央機構中恢復漢、魏舊制,設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三師與三公是給予大臣的榮譽虛職。五省當中,秘書省職務比較優閑,內侍省全是宦官,尚書、門下、內史三省職責與秦漢時代的丞相相同。三省互相牽制,決策機關是內史省,長官是內史令;審議機關是門下省,長官是納言;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是尚書省。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各一人,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稱民部)、都官(後改稱刑部)、工部六曹。五省以外,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勛官,特□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宮,作為榮譽名號,授給有功勞的文武官員。

在地方,隋文帝將以往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改為州、縣兩級制,並且合併一些州縣,裁撤了一批冗官,節約了政府開支,加強了行政效率。

二、在選拔官員方面,隋文帝首創了科舉制。

隋以前,選官採用九品中正制度。西魏北周時期,九品中正制度逐漸動搖。文帝登基後,正式廢除了九品中正制,規定每州每歲貢士三人。598年(開皇十八年),隋文帝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等官員,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

三、在兵制和刑律方面,隋文帝也□行了改革。

從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後,出現了兵民合一、兵農合一的趨勢。590年,隋文帝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賬,一與民同”。由此兵籍與民戶同隸州縣,改變了過去兵民分治的現象,府兵制度□一步與均田制度結合起來。

針對北周刑律苛酷的情況,隋文帝製成《開皇律》。《開皇律》在北魏、北齊刑律的基礎上加以修訂,廢除了諸如梟首、車裂、孥戮、宮刑等許多酷法,只保留律令五百條。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死刑又分絞、斬二等;流刑分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杖刑分杖六十至杖一百五等;笞刑分笞十至笞五十五等。《開皇律》中特別訂出所謂“十惡”之條,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凡觸犯者皆從嚴懲治,不加赦免。貴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涉及“十惡”,可減一等治罪或用銅贖罪。

四、農業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

隋制規定,自親王至都督皆給永業田,多者百頃,少者三十頃。京官從一品至九品都給職分田,多者五頃,少者一頃。官署給公廨田,以供公用。農民、奴婢、耕牛的授田和北齊相同。即一夫一婦受露田一百二十畝,丁男受永業桑田或麻田二十畝。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間,奴婢受田的數量和普通人民一樣。丁牛一頭受田六十畝,限四牛。

實行均田制,使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並也多少受到了一些限制,這利於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擴大耕地面積。

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隋朝實行了租庸調制度。租庸調規定:丁要負擔賦役,老就免去賦役。繳納租調,一般以床(一夫一婦)為單位來計算。丁男一床,納租粟三石;調視桑田和麻田而納物不同,桑田納絹一匹和綿三兩,麻田則納布一端和麻三斤。未婚單丁和奴婢則納一半租調。力役方面,隋初沿襲舊法,每年服役一個月, 583年,改為二十一歲起服役二十天。590年改為五十歲免役收庸(用布帛代替力役),調絹也減為二丈。

五、在賦稅方面,隋文帝降低了農民應繳的稅額,而且奴婢繳半賦。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農民從事生產的時間較多,收入也有所增加,有利於促□農業生產的發展。

六、在戶籍管理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的政策。隋朝在全國“大索貌閱”,按人清查戶口,以防詐老詐小逃避租役。如戶口不實,裏正、黨長流配遠方。又規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並鼓勵互相告發。通過這一措施,新增丁44.3萬,口164萬多。

另外,隋文帝還採納了高□所建議的“輸籍定樣”的辦法,即將人民所輸租稅,依每家資產情況作出繳納標準,從輕定額。每年縣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黨或三黨共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的上下。這樣就弄清了戶口和人民應納稅額,百姓固然不能逃脫,地方官也不能隨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賦稅比世家大族對屬民的剝削為輕,有利於把莊園內的屬民吸引過來,使國家戶口大為增加。這既打擊了世家大族,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七、統一錢幣和度量衡。

隋朝以前,錢幣長期紊亂,大小輕重不一,影響了商品交換的發展。隋建立後,改鑄新五銖錢,“又嚴其制,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在統一錢幣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統一度量衡的措施。錢幣和度量衡的統一,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八、在對外關係方面,隋文帝採取安撫、防禦性的政策。

早在北齊和北周時期,北方的突厥就常騷擾內地。楊堅在執政北周時,與突厥和親,盡力經營好雙方關係。隋建立之後,突厥加緊了南下的侵擾,但都被隋軍打敗。為了有效的防禦突厥勢力的侵擾,楊堅三修長城,鞏固北邊的防禦線。後來,突厥內部份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份。東突厥因為無法與隋抗衡,漸漸的採取了和緩政策,直到接受了隋朝的統治。而西突厥則逐漸向西發展,對隋朝威脅漸小。

隋文帝統一中國

隋文帝在北方邊境取得安定之後,開始了統一天下的步驟。首先是滅掉了後梁。後梁原本就依附於北周。楊堅最開始□行籠絡,等隋朝勢力壯大後,就派兵佔領了後梁。

當時佔據江南的陳的末代皇帝是喜歡酒色的陳叔寶。公元588年的秋天,文帝派兵五十萬,東到海邊,西到四川,在長江沿線向陳發動了全面□攻。而陳的兵力總共不過十萬,而且上下沒有積極的備戰,只是沉浸於表面的歌舞昇平之中。當隋軍抓到陳叔寶時,前線傳來的急報他還沒有打開看過。

自此,隋朝統一了天下,為唐朝的興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隋文帝的功績

隋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算得上是一個卓有功績的皇帝。他對政治體制、法制等方面的改革,對於唐朝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事實上,唐朝的體制基本上是隋朝時的翻版。因此在我們讚美唐朝的盛世華章時,也不要忘記了開啟這華章的隋朝,尤其是隋文帝。

選拔儲君和隋文帝之死

隋文帝楊堅晚年時猜忌心十分嚴重,特別是在選拔儲君的問題上。
楊堅一共有五個兒子,都是皇后獨孤氏所生。

長子楊勇,小時很受父母喜歡。但長大後,楊勇卻奢侈起來,而且迷戀女色,不加遮掩。這使提倡節儉的楊堅夫婦都不喜歡他,楊勇的太子之位也沒能保住,最後被廢為平民。

次子楊廣,十分有心計。他很會偽裝,在父親面前表現得很節儉,在母親面前表現得很守規矩,只和正妃親近。他最終代替了哥哥楊勇,做了太子。

三兒子楊俊、四兒子楊秀,都是奢侈,貪戀女色之人。楊俊病死,楊秀後被楊廣貶為平民。小兒子楊諒,在楊堅死時,起兵直奔京城想爭奪皇位,但很快被打敗,做了俘虜。

公元604年,楊堅病重,讓楊廣等人□宮侍奉。臨死時的楊堅終於看清了這個兒子的真面目,但卻已經晚了。楊廣寫給楊素的信被送到了楊堅手裏,信中是詢問楊堅死後如何安排朝政的。看了信,楊堅極為震怒。另一件事更讓他傷心,就是他最喜歡的宣華夫人說楊廣在夜裏調戲她。楊堅這時才後悔讓楊廣做了太子,趕忙讓人去找楊勇來。楊廣聽說了,就將侍奉楊堅的人全部換掉,當天,楊堅死去,終年六十四歲。歷史上沒有說清是如何死的,後來人們猜測是楊廣下的毒手。不過,病重的楊堅因為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就這樣,隋朝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楊廣粉墨登場了。

珍貴的中國隋朝石碑將於6月18日進行拍賣

珍貴的中國隋朝石碑將於6月18日進行拍賣

美通社 更新日期:2008/06/10 21:39

一塊具有重大價值的公元613年刻有碑銘的中國隋朝棕色三佛石碑將於6月18日在達拉斯拍賣行進行拍賣

-- 工作人員為講普通話的亞洲藝術專家

-- 通過索取可獲得高清晰的石碑和文獻圖片

-- 可登陸 http://www.dallasauctiongallery.com 預覽目錄

-- 欲知詳情以及競標報名信息,請致電00 1+214-653-3900

達拉斯6月10日電 /新華美通/ -- 一塊珍貴的公元613年的具有文化和歷史意義的中國隋朝石碑將於2008年6月18日在達拉斯拍賣行 (Dallas Auction Gallery) 進行拍賣。達拉斯拍賣行是美國西南部一流的古董和藝術精品拍賣場。

這塊石碑為 Richard Shih-chiu Huang 所擁有,繼承自黃方剛教授。黃方剛是黃炎培的兒子,曾在四川嘉定擔任國立武漢大學哲學教授。

這塊石碑是黃方剛於1932年左右從中國瀋陽一名古董商那裡買下的。他的研究中展出了有關該石碑的不同時期文獻圖片。這塊石碑仍是該家族的私有收藏之一,從未進行公開展覽或者出售。

這塊棕色的三佛石碑以卷草紋圖案為背景,位於中間的釋迦牟尼佛佛像坐在一個蓮花底座上,兩側分別站立著一個菩薩。石碑背面的碑銘可翻譯為:

“隋朝大業九年,第十個月的滿月日,虔誠的信徒 Cho Tsung-hsein 和 Tso-Chung-ho 制作了這尊佛像,以便他們在經過浴火洗禮後可以在佛像前進行朝拜。”

時間為公元613年。

達拉斯拍賣行全年接受亞洲藝術品、古董和精美珠寶的委託拍賣,並且提供免費諮詢。

達拉斯拍賣行簡介:

家族企業達拉斯拍賣行是美國西南部一流的古董和藝術精品拍賣場,只提供最高品質的古董、藝術精品和客戶服務。置身於這一專業化的展覽和拍賣場,買家和賣家都可以體驗簡便、無縫的交易。高素質的鋻定師和專業拍賣師可提供全方位的財產委託管理以及專業推廣和營銷服務;這一切都是為了通過最全面和個性化的服務實現最大價值。買家和賣家都對員工親自動手的方法、簡化的費用結構以及他們處理各種規模財產的能力表示欣賞。達拉斯拍賣行是 National Auctioneers Association(美國國家拍賣協會)和 Texas Auctioneers Association(得克薩斯拍賣協會)的成員。欲知詳情,請訪問:http://www.dallasauctiongallery.com 或致電00+1+214-653-3900。

欲知詳情,請聯繫:

Justine Sweeney

電話:+1-214-542-5571

電郵:jsweeney@sweeneymediagroup.com

楊堅建隋朝之二--昏庸的一面

楊堅建隋朝之二--昏庸的一面

中國歷史有兩個循環圈很相似:亂世的春秋戰國、短命的秦、長治久安的漢。亂世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短命的隋,長治久安的唐。

昏庸的一面
對舊大臣的猜疑

楊堅除了成就,同時還有很多的缺點,如喜怒無常、猜疑心重等,後來還廢除了學校。猜疑忠臣最典型的是高熲。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女兒,而高熲的父親則是獨孤信的屬下,還被賜姓獨孤。所以,楊堅和高熲的關係也非同一般。而且後來在楊堅建立隋朝時,高熲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堅稱帝後,高熲被任命爲尚書左僕射,爲重臣之一。

楊堅對高熲極爲信任,甚至把他當成自己的鏡子,說他可以糾正自己的過錯。如果有人進讒言誣陷高熲,楊堅從來都不相信,反而把告狀的人治罪。高熲的官職已經無法再往上封了,可見在楊堅的心目中高熲的重要性。但對於立太子的問題上,兩個人產生了衝突。

當時,楊堅對楊勇已經不滿,打算另立善於僞裝、搏得他和獨孤皇后信賴的楊廣爲太子。但高熲並沒有覺察楊堅的意思,極力反對廢立太子。楊堅認爲是高熲在爲私利和他作對,因爲高熲的女兒是楊勇的妻子,如果以後楊勇即位,那高熲作爲岳父,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說不定會效仿自己,取代隋自立爲帝。因爲楊堅是通過外戚這個身份奪取帝位的,所以對於高熲的位置的敏感性極強,但高熲卻沒猜到楊堅的這些想法。楊堅後來藉著處理另一個大臣王世積時,將高熲牽連進去,但只是免了官職,廢爲平民,沒有置他於死地。

楊堅在晚年的猜疑有時顯得很可笑。他爲了禁止官員貪贓受賄,竟派人去向官員行賄試探,如果有人敢收下,就立即處死。

有個刑部侍郎想升官想入了迷,聽說穿紅褲子可以幫助升官,就在上朝時穿著紅褲子去了,楊堅一看,非常生氣,他認爲大臣穿紅褲子是爲了辟邪,而這個邪就是指他這個皇帝了。於是命令衛士將這個侍郎推出去斬首。大理寺的官員站出來阻止,說這種罪根據法律夠不上死罪。楊堅卻說:「你可惜他,難道就不知道可惜你自己的命嗎?」

一次,一位武官的衣服和佩劍不太整齊,楊堅就說是對他的不敬。他不是治武官的罪,而是說禦史沒有盡到責任,因爲禦史是專門監督官員的。所以,楊堅就處死了禦史,諫議大夫站出來勸止楊堅,竟也陪上了性命。

破壞法制

早期立法有功勞,晚年壞法有過錯,這就是楊堅的前後對照。楊堅晚年還大量使用法外酷刑,即杖刑,在宮廷裏就經常放著棒子。後來,高熲勸說之後,楊堅曾經把杖棒廢除,但他打人時嫌鞭子抽打力量太小,於是又恢復了杖刑。

在中國古代社會,行刑一般要在秋天,叫順應天意,即秋天葉子要落,氣氛肅殺。而春天萬物復蘇,要生長了,這時嚴禁獵殺動物,不許破壞幼小樹木。總的來說,就是春夏行賞,秋冬處罰。楊堅在晚年時卻破壞了這種歷來的習慣,在夏天時就要殺人,有大臣反對,他狡辯說,夏天時老天爺有雷電暴雨,這也是天意在發怒。

楊堅對宗教的信仰很雜,不但兼信道教、佛教,還信陰陽五行、鬼怪、符瑞、土地神、山神,甚至龍王,他都信。在北周時候,武帝曾經滅佛,楊堅這時則予以恢復,下令百姓可以自願出家。楊堅在各地大建佛寺,不過正因如此,隋唐的佛教才興盛起來。

廢除學校

楊堅的文化程度不高,認爲文化沒用,學校也沒必要。到了西元601年,楊堅便將郡縣的學校全部廢除,只留下了中央的國子監,供官員貴族子弟們讀書。

妒心皇后與不肖之子

厲害的皇后

獨孤氏皇后出身的獨孤家族對楊堅以及他的父親楊忠都有恩惠,所以,楊家基本是從屬於獨孤家族的。楊堅本來就對妻子有所畏懼,獨孤氏做了皇后之後,在參政過程中,更讓楊堅佩服,敬畏之心更濃了。

獨孤氏的才幹不在楊堅之下。實際上,獨孤氏也像一個皇帝,或者說她是實際的皇帝。所以,宮中常把他們夫妻稱爲「二聖」。

由於獨孤氏看管很嚴,不許楊堅和其他的女人過多地接觸。有一次,楊堅一時興奮,親近了一個宮女,皇后知道後,竟殺了這個宮女。因爲有妻子的管束,楊堅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荒淫敗國。

不爭氣的兒子們

楊堅一共五個兒子,都是獨孤氏所生,但最後沒一個兒子讓他滿意,包括楊廣,在楊堅臨死時也知道自己沒有選對接班人,但爲時已晚。

長子楊勇,小時很受父母喜歡。但長大後,楊勇卻奢侈起來,這犯了父親的忌諱。加上他迷戀女色,更讓母親討厭,因爲母親最不喜歡男人有三妻四妾了。楊勇死時僅三十歲左右,但光兒子就有十個,而且不是一兩個母親生的。楊堅夫妻倆都不喜歡了,楊勇的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最後被廢爲平民。

次子楊廣,是兒子中最有心計的。很會僞裝,對父親表現得很節儉,對母親表現得守規矩,只和正妃子親近。最終代替了哥哥楊勇,做了太子。

三兒子楊俊,也是奢侈,貪戀女色,放高利貸剝削百姓。妻子爲了報復他的冷落,在他吃的瓜中放了藥,使楊俊得了病,後來又被父親免官,後來,楊俊病死。

四兒子楊秀,不但奢侈,還總想效仿父親,想著將來做皇帝。他的失敗在於太顯露,培植勢力,編謠言爲以後做皇帝造輿論。結果被哥哥楊廣暗算,楊廣唆使父親把他調到了長安,然後尋找藉口,強加罪名,楊堅在死前把他也廢爲庶人。

小兒子是楊諒,他在外地任職,也在積蓄力量,想以後爭奪皇位。楊堅死時,他沒有奔喪,而是起兵直奔京城,但很快被打敗,做了俘虜。

最後的無奈

楊堅病重時讓楊廣等人進宮侍奉。臨死時的楊堅終於看清了這個兒子的真面目,但也晚了。楊廣寫給楊素的信被送到了楊堅手裏,信中是詢問楊堅死後如何安排朝政。看了信,楊堅極爲震怒。另一件事更讓他傷心,就是他最喜歡的宣華夫人說楊廣在夜裏調戲她。楊堅這時才後悔讓楊廣做了太子,趕忙讓人去找楊勇來。楊廣聽說了,趕忙將侍奉楊堅的人全部換掉,當天,楊堅死去,終年六十四歲。歷史上沒有說清是如何死的,後來人們根據楊廣的表現,都猜測是他下了毒手。但病重的楊堅因爲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

楊堅的諡號是文皇帝,所以後世稱他隋文帝,廟號是高祖。

楊堅建隋朝之一--奪取北周政權

楊堅建隋朝之一--奪取北周政權

強大的家族背景

楊堅之所以能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和楊氏的世族地位有著直接的關係。楊氏是從漢朝以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在西魏時期,楊堅的父親楊忠便和獨孤信一起投靠了權臣宇文泰,此後,楊忠因爲屢建功勳,而且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所以,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

西魏的大統七年(西元541年),楊堅出生。和許多帝王一樣,傳說他出生時也有祥雲出現。但他在青少年時期並不聰明,靠著貴族家庭的關係,他在專門爲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裏讀過書,但成績不好,被諷刺爲不學無術。他也有自知之明,嘲諷地說自己「不曉書語」。

楊堅雖然讀書不在行,但因爲父親的關係,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北周建立時,楊堅因爲父親楊忠功勞卓著,借光升爲驃騎大將軍。後來又封爲大興郡公。到西元 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後,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出了楊堅的前程遠大,就把剛十四歲的女兒許給了楊堅,這就是後來有名的獨孤皇后。因爲獨孤家族比楊氏家族的勢力要強大得多,加上獨孤皇后的個性強勢,楊堅算是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了。據說因爲和皇后吵架,楊堅曾出走到深山中,幾天後才回來。

楊堅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藉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也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楊堅的長女又是太子妃,所以雖有危險,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掃除障礙建隋朝

西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加上年少的皇帝也比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於是,楊堅便開始準備取而代之。楊堅的行動多少讓小皇帝有所察覺,但沒有真憑實據,他也沒法處罰楊堅,何況他還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難下決心做事。楊堅爲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就想到地方上去任職,也爲將來有變時能利用實力爭奪皇位。於是,他便把這種願望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內史上大夫鄭譯。

到了西元580年,皇帝決定出兵南伐。鄭譯向皇帝推薦了楊堅,皇帝對鄭譯原來就很信任,於是任命楊堅爲揚州總管。但還沒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而且病得很重。楊堅的機會來了。在鄭譯的參與下,他們做了一個假詔書,以宣帝遺詔的名義宣佈: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剛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宣帝死後,楊堅等人並沒有立即公佈消息,而是趁機用假詔書奪取了軍政大權,以及京城部隊的指揮權,等一切準備就緒後,這才發佈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輔佐小皇帝即位。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後,首先建立了新的領導班子,吸收了一些有才幹的人,穩定政局。然後又向威脅他地位的各宗室展開了攻勢。

剛去世的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遊說宇文贊,說:「你不必再這樣勞累地參與政事。以後的皇帝位置肯定是你的,你只管回家等著就行了。」宇文贊一來年輕,二來也沒什麽謀略,就相信了。

沒了身邊的對手,楊堅又向其他的王下手。已經成年而且在地方有些勢力的有五個王,如果他們聯合起兵,楊堅還是很難對付。所以,在他們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楊堅便用假詔書將他們召回到長安,然後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和印信。五個王見自己無法與楊堅抗衡,便秘密聯繫在外的另一個王起兵,但不久便被楊堅打敗。五王只好尋機下手。一次,他們設下鴻門宴,請楊堅去,幸虧隨從的人有所察覺,找藉口拉他出來。後來,楊堅以謀反罪殺掉了主謀的兩個王,其他三個不久也被除掉。消除了宗室勢力,楊堅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許多。

解除了中央的威脅後,地方勢力也開始反對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將領紛紛起兵。經過打與拉兩手策略的較量,楊堅在半年後,終於平定了三地的軍事力量,徹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權,做皇帝僅僅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了。

到了西元581年的正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皇帝禪讓帝位。他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後送到他的王府。楊堅先假意推辭,最後才接受,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

因爲楊堅是繼承的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後來又進封爲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爲「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於是,把這個不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號也按照慣例改了,定爲「開皇」。但都城沒有變動,仍都長安。楊堅雖然改了隨字,但隋朝還是沒有逃脫短命的命運,僅僅三十年便滅了。

勵精圖治政績卓著
革新圖強

楊堅在稱帝之後,先封兒子到各地駐守,同時掌管當地及周圍的軍事。這是吸收了北周被自己滅掉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爲了治理好國家,楊堅罷黜沒有才幹的大臣,其中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

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還有對江南的統一。所以隋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還算得上是一個有功績的皇帝。他對政治體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對於唐朝的體制是個直接的影響,實際上,唐朝的體制基本上是隋朝時的翻版,一般我們對唐朝的評價很高,其實唐朝的很多的制度是楊堅時確定的,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把功勞分給楊堅一點公平些。這就像我們景仰漢朝的鼎盛時,不應該忘記秦朝的功績:漢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基本上是繼承秦朝的。

統一中國

早在北齊和北周時期,北方的突厥就常騷擾內地。楊堅在執政北周時,與突厥和親,盡力經營好雙方關係。隋建立之後,突厥加緊了南下的侵擾,但都被隋軍打敗。爲了有效地防禦突厥勢力的侵擾,楊堅三修長城,鞏固北邊的防禦線。後來,突厥內部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東突厥因爲無法與隋抗衡,漸漸地採取了和緩政策,直到接受了隋朝的領導。西突厥則逐漸向西發展,對隋朝威脅漸小。

北面安定之後,楊堅開始對付南方的割據勢力。首先是滅掉了後梁。後梁原本就依附於北周。楊堅最開始進行籠絡,等隋勢力壯大後,就藉口邀請後梁的皇帝蕭琮到長安,實際上則是軟禁,然後派兵佔領了後梁。

當時佔據江南的陳,末代皇帝是喜歡酒色的陳叔寶。在西元588年的秋天,楊堅派兵五十萬,東到海邊,西到四川,在長江沿線向陳發動了全面進攻。而陳的兵力總共不過十萬,而且上下沒有積極地備戰,只是沈於酒色之中。結果當隋軍抓到陳叔寶時,前線傳來的急報還沒有打開看過。

楊堅創下的基業,並沒有維持很久,在選拔皇儲上,楊堅被楊廣蒙蔽,犯了錯。隋從建立到滅亡有三十七年,但從589年滅陳開始算,僅僅二十九年。古代三十年算一世,不過,還是比秦朝要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