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人的服飾
西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結束了自漢末以來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簡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休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西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崇尚侈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按周制將冕服十二章紋飾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它們放回到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隋文帝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隋煬帝則根據不同場合戴通天冠、遠遊冠、武冠、皮弁等。漢代的通天冠樣子和進賢冠相近,隋煬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裝飾。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顆珠子(琪)裝飾(古時用玉琪,隋煬帝改用珠),並根據珠子的多少表示級位高下,天子皮弁十二琪,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減一琪,六品以下無琪。文武官朝服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襪烏靴。所戴進賢冠,以官梁分級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謁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隸等戴獬豸冠。祭服玄衣纁裳,冕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章、親王九旒九章、侯八旒八章、伯七旒七章、三品七旒三章、四品六旒三章、五品五旒三章、六品以下無章。男子官服,在單衣內襟領上襯半圓形的硬襯“雍領”。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緋與綠色、小吏青色、士卒黃色、商販皂色。隋文帝賜大臣束九環金帶,官員稱“以腰保領”,表示對皇帝的擁戴。隋煬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褘衣、朝衣、青服、朱服。大業間(西元605年至617年)宮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長袖衣的外面),下著十二破裙,又名“仙裙”(為一種大下擺的長裙)。民間婦女穿青裙。婦女外出戴冪羅,把面部罩住。這類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時期胡服的藝術特色在內,對唐代女服有很大影響。隋代官員穿南北朝褲褶服可以從駕,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褲入朝,但到貞元十五年(西元674年)因褲褶非古禮而被禁止。
隋朝居住在北方西北地方的少數民族多穿小袖袍、小口褲。如《南史》、《北史》、《隋書》等記載:“武興、本仇池……著烏皂突騎帽、長身小袖袍、小口褲、皮靴。”“高昌……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褲。”“滑國……人皆善騎射,著小袖長身袍。”“渴盤陀國,於闐西小國也,風俗與於闐相類,衣吉貝布,著長身小袖袍、小口褲。”“末國、漢世且末國也,士人剪發著氊帽,小袖衣,為衫則開頸而縫前。”“蠕蠕……辮發,衣錦小袖袍、小口褲、深雍靴、齊建元三年……獻師子、皮袴褶。”“匈奴宇文莫槐,出遼東塞外……婦女被長襦及足,而無裳焉。”
隋俑多小袖高腰長裙,裙系到胸部以上。髮式上平而較闊,如戴帽子,或作三餅平雲重疊、額部鬢髮剃齊,承北周以來“開額”舊制,洛陽出土隋俑和敦煌壁畫所見大體如此。如敦煌莫高窟390窟隋婦女進香圖,貴婦著大袖衣,外披帔風或小袖衣,這種衣式早見於敦煌北魏以來佛傳故事畫中男子衣著,但那是內衣小袖而外衣大袖。衣袖大小正與隋代貴婦服裝相反。隋貴婦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領式。侍從婢女及樂伎則穿小袖衫、高腰長裙,腰帶下垂,肩披帔帛。頭梳雙〓髻。
西安玉祥門外隋大業四年李靜訓墓,墓主為四歲女孩,隨葬群俑圍立青石棺旁,女俑穿大袖衣,長袍、垂帶、發作三疊平雲,上部略寬。武衛俑戴胄,著明光鎧、大口褲,一手扶步盾。文吏穿褲褶服,外披小袖齊膝衣。
武昌周家大灣出土武官俑,穿大袖襦、大口縛袴,虎皮〓襠鎧、靴子,頭戴介幘,右手執雙環刀,鬍鬚一個打成單辮下垂,一個分左右打成兩辮分列兩旁,這種纏須的風氣,源於北方少數民族,至晉朝影響中原,如《晉書》說張華多須“制好帛纏須。”《南史》說崔文伸獻給齊高帝纏須繩一枚。上嘴唇的鬍子,則把兩端撚成菱角形略微上翹。唐閻立本《步輦圖》中唐太宗的鬍子,就是這種式樣,唐代還有唐太宗須角可以掛弓的傳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