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中國有一條人工鑿連的河流-京杭大運河,也稱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南達杭州,連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
  
據歷史記載,大運河是由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開始鑿造的,到隋煬帝楊廣時才初具規模,之後又在元世祖忽必烈時再度擴建,基本形成現在的大運河。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深深的影響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
  
春秋時, 吳國為了稱霸中原而開鑿邗溝。邗溝從揚州北上,與淮河、長江相接。邗溝建成後,吳王夫差便迫不及待地進攻齊國,後又用其與晉國爭雄。
  
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後,建都於長安,為便於從黃河下游和江淮地區轉運糧食等物資及堅固北部邊防,便對運河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建造。從605年開始,分別開鑿四條運河,分別為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全長二千五百多公里。大運河共施工近十年,動用了上千上萬的民工。大運河沿途儘是江南工商繁榮和農桑發達的名城重鎮,如無錫、蘇州等。從此,南方豐富的物產源源不斷的運向北方。
  
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中國之後,因統治中心北移、京都地區物資匱乏及江南地區往來不暢等情況出現,世祖乃令郭守敬等對隋代大運河的北段進行大規模的改造。一是引水將京都和大運河中段連結起來,二是裁彎取直,縮短了大都到江南富庶地區的航程距離。
  
公元1280年,利用汶、泗諸河之水源,開鑿了濟州河。九年後,又開鑿了從東平到臨清的會通河,與隋代開鑿的永濟渠接通。1290年,又徵集民工開挖了從大都至通州的通惠河,總長八十餘公里。當新修的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與原運河接通之時,從以北京為起點至杭州為終點的大運河全線貫通。元代大運河完成後,航程比隋代大運河縮短了近七百公里,使南方的糧食、絲帛可以便捷的運到大都。
  
明、清兩代仍以北京為都城,經濟仍依賴於繁華的江南,因而依然不斷修整和疏濬京杭大運河。在元、明、清三代這五百多年間,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直至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大運河才與黃河完全分離。大運河的河段並非全部由人工開鑿,當中很多地方利用了天然的河流和湖泊,不僅減少了資金和勞力的投入,縮短了開挖時間,還解決了新開河道往往缺乏水源的難處。乾隆皇帝自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九年的三十三年間,六次南巡,他從北京到杭州,均沿京杭大運河向南行,對大運河的治理有著重要的影響。
  
至1855年,因河道枯竭和海運興起,所以漕糧改作海運, 經大運河北上的只佔小部份。1901年,終將漕糧全部折現,停止漕運。
  
大運河的開鑿與航運是應歷史而生的結果。許多歷史事件,朝代的生存和發展都與大運河都有密切的關係。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大運河一直是中國的運輸大動脈。 一旦運河的通航情況不理想,整個國家的發展必定受到影響,所以歷代都特別注重運河的開發及整治。
  
「船舶往來,商旅輻輳」。運河暢通後,一直是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許多古城因此而興起。中國的繁榮逐漸的由西向東轉移。中國東南方由於統治中心的東移北上,與大運河的連通而繁榮興旺起來。對此,明清古運河研究學者有這樣的形容:「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華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兩朝,運河沿岸地區更是市場發達、經濟繁榮。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它隨著中國繁榮的東移而發展,又隨著海運的興起而衰落。

沒有留言: